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势文化,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根在乡村、人在路上、心向城市的中国农民文化认同、道德伦理、人生价值、择业观念、生活目标等在多种强势文化的冲撞下,处于迷茫困顿状态,方向感缺失。模糊混沌的心理处境,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廓清认识,让农民走出迷茫,解除困顿,对于提振他们的精神,促进他们的发展大有裨益。
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迷茫与困顿
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和交织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交融、交汇,也有排斥和吞蚀。作为长期滋养中国农民的乡土文化在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的碰撞中,逐渐被边缘化乃至消解。从现实层面看,铺天盖地的快餐式外来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掩盖了传统厚重的乡土文化。从物质层面看,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城市文化将人类对物质的占有欲极大地释放出来,物欲横流已经遍及社会角角落落。从社会舆论看,一提传统的乡土文化,就被当成落后、腐朽、愚昧的东西抨击之、抛弃之。从社会行为看,过去为之骄傲的鱼米之乡、青山绿水,今天在任何一级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的活动中,都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被人看成偏僻落后之代名词。河北石家庄市因有一“庄”字便觉土气,改名之声曾盛极一时,后因算账要花十数亿的代价才偃旗息鼓。凡此种种,被搞得灰头土脸的传统乡土文化严重恶化了农民的心理处境,使许多农民身处工农两界左右为难,游走城乡之间进退失据。生活中那些原本以为很在理的东西,不知是对是错,是留是弃。
传统乡土文化是农耕社会的原生态文化,是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农民群体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区域共同文化的积淀。可以说,传统乡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包含许多现代文明的基因。例如,就现代社会在制度和规则层面而言,有两大基本支撑要件,一是产权关系及其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二是诚信体系。传统乡土文化在这两方面都有着足够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备的规则。
首先,传统乡土文化观念中有着清晰的产权关系及其规范要约。比如,每家每户耕作的土地不仅有面积、地块等标识,还有“鱼鳞图”勾勒它的四至边界和土地质量;房屋等实物财产在分家时的默许做法是传男不传女;甚至是阳光、空气、水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公共权益,都有约定俗成的要求。比如,盖房子不能挡住别人的行路、采光、通风,灌溉农田要兼顾下游用水,臭粪池不能建在村子的上风头,等等。这些约束虽然没有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但有乡规民约,乡规民约有时比法律的约束力还强。许多乡村中解决资源配置矛盾或调适权益纠纷不是靠打官司而是靠乡规民约。
其次,传统乡土文化有它别具一格的诚信体系。城市是一个移民性的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的是契约,乡村社会是世代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熟人间的关系靠的是诚信。以诚信和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益关系的抵押品,看起来虚无飘渺,实际上比实物契约更具约束力。因为,在这种熟人环境下,一旦违约,代价十分沉重,不仅本人会被整个熟人社区抛弃,而且延及亲友和子孙后代。费孝通曾评价,“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因此,传统乡土文化里的诚信体系虽没有法律的威严,但因约定俗成的惯例,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维系着传统农村社区和谐与稳定的一种独特力量。
此外,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乡土文化也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担当者。我国农民早就从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休耕、轮作、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猪沼鱼、稻鱼鸭等富有朴素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思想的成功经验。即便是现代高科技的转基因技术,在古代也有其实现形式,比如金鱼即是由农民养殖鲤鱼变异而来。古代农书知其名的有500多种,其中现存的有300多种。这些农书不光是农业文明的传承者,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启蒙者。在传统乡土文化中,不见经传的广大农民世代相传的许多理念都贯穿着适应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充分认识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充分肯定它对民族、对社会的贡献,才能规正社会偏见,廓清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引导广大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走出迷茫和困顿,树立信心,提振精神,摒弃自卑感,增强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