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城的时候,陪读家长中的绝大部分人不曾想到自己要在城里安家,能在城里买房,并像城里人一样生活。随着对城市归属感的增强,一部分陪读家庭已经不愿意回到农村,但留在城里的最大障碍便是能否在城里购买一套安家的房子。毕竟,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房子是家的物质基础,有了房子才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受访的28户陪读家庭中,已经买房的农户有3户,他们是一位五金店店主和两位自营货车车主;有明确买房意向的11户,多是从事技术性工作且收入相对稳定的陪读家长;打算买但买不起的6户;明确不买房的8户,多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在城里打工只是作为兼业的这部分陪读家长。换言之,已经买房并且有明确买房意向的合计14户,这些人很可能从农村向城市突围,而其他家庭则多在陪读结束之后选择返乡。
一些陪读家长之所以能够在城里买房,显然与他们的收入增加紧密相关。由于陪读使得一些农民来到城里打工,他们的收入也逐步增加,在城里打工的收入大大超过了在农村务农的收入。在租房陪读前,多数陪读家庭的年收入在3千元到3万元之间不等,少有家庭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家庭。进城陪读之后,80%家庭的年收入获得增长,且涨幅基本在1万元以上,少数家庭的年收入增长到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租房的不稳定性容易使得陪读家长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房租也在逐年上涨,更坚定了许多家庭买房的决心。他们也日益认识到,在农村不仅难以获得城市的便利,也难以获得职业发展与社会流动的空间。
总之,居住城市多年之后,农村陪读家长在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工作方面更接近于城里人,而且在观念和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是,陪读家长群体内部因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也开始凸显并逐步累积,部分群体能够在转变中突围,部分群体只能随着陪读的结束而选择离开。
陪读结束后的转型:回乡还是留城?
农村陪读家长经历了进城的艰难选择,也经历了城乡的区隔与排斥,但经过多年努力,开始逐渐适应城里的工作和生活,部分陪读家长甚至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因此,农村陪读家长历经数年完成陪读任务之后,回乡抑或留城再次成为不少陪读家长的艰难抉择。
调查发现,经历数载的进城陪读,使农村家长的观念获得较大改变。一些家长开始留恋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也深知城市所带来的更多发展机遇,所以很多人希望能继续留在这里,并在这里生根发芽。但是,受现实条件制约,陪读家长并非都能如愿。对陪读家长而言,留在城里最大的阻碍是住房问题,高昂的房价让他们只能望“房”兴叹。大部分陪读家长在陪读的几年里收支基本平衡,少有家庭能够在承担沉重压力的同时仍有较多结余。因此,当孩子毕业以后,留城对许多陪读家长而言比较艰难。正如上文的调查统计,在受访的28户陪读家庭中,仍有一半的家庭不打算在城里买房或者有打算但买不起,尽管他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高额的回报。徐某家算是收入较高的陪读家庭。
徐某每个月的工资有2000元出头,丈夫的工资多一些,每个月6000元。这样一来,夫妻二人每年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除去每年4万元的花销,富余6万元。当然,这是他们近两年来的收入,而他们在进城伊始也仅仅勉强维持生计,所以进城四年来他们家至多攒下20万元。
按照华县房价行情,一套100平米的砖混新房价格在30万~40万元之间,加上装修费用,累积需要花费35万~45万元。如果是按揭付款,按照10年贷款期限计算,首付大致为9万~12万元,每月偿还的房贷至少2000元,再加上装修所需,首批资金大致需要14万~17万元。也就是说,农村陪读家庭若想在城里买房,至少需要14万元的资金储备,且每个月有能力支付至少2000元的房贷。按照如此推算,徐某家已经具备在城里买房的条件,但必须购买新房,因为二手房通常不接受贷款而需要有更多的现金储备。不过,徐某这样的家庭毕竟还在少数,大多数的陪读家庭很难承担起高额的房价。
张某在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就陪着她进城读书了,至今已经五年了。在未进城时,他们家的收入不到一万元,不过在农村生活成本低,这些收入足以度日。进城以后,张某打些零工,他们家的收入增加了,到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三万元。但是在城里生活,这些收入也仅能维持在城里的正常生活。张某说,她的父母不愿再回到条件差的农村了,他们打算在城里买房,可是经济能力远远不足以承担这昂贵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