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鳃隐鞭虫病的病因、病理、危害及症状各是什么呢?
.病原体隐鞭虫病是由隐鞭虫侵入鱼的鳃部或皮肤所引起的疾病。病原体是鳃隐鞭虫和颤动隐鞭虫。鳃隐鞭虫虫体前端较宽,后部较狭窄,从前端长出两根不等长的鞭毛,一根直向的叫前鞭毛,另一根沿体表向后伸出体外的叫后鞭毛。贴在体表的一段后鞭毛和身体表面构成一条狭长的被动膜,活的虫体用后鞭毛插入鱼的鳃表皮组织内,使身体固着在鳃丝上,在显微境下观察,可见到虫体。这些虫体主要借助活动的鞭毛,使身体不断地摆动,离开寄主组织后,鞭毛和被动膜的不断摆动可使虫体向前推进。颤动隐鞭虫的虫体比鳃隐鞭虫小,外形似三角形,从身体前端长出两根鞭毛,一根向前为前鞭毛,另一根向后叫后鞭毛。此虫的被动膜不像鳃隐鞭虫那样明显,在寄主身上作颤动状。该虫脱离寄主能自由活动。 .症状鳃隐鞭虫一般寄生在鳃上,主要危害草鱼种。用显微境检查鳃,可见病鳅的鳃有大量的鳃隐鞭虫寄生,它用后鞭毛插入寄主鳃表皮细胞,以致鳃表皮细胞被破坏,鳃血管发炎,阻碍鱼的血液正常循环。另外,它可以分泌一种毒素,将鳃细胞溶化,做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微血管变得臃肿弯曲,血管中的红细胞也乱七八糟地阻塞着,微血管之间的鳃细胞大部分被溶解消失,为鳃隐鞭虫所占据。由于大量的鳃细胞被破坏,鳃被黏液所覆盖,病鳅的呼吸受到严重的影响,再加上微血管的臃肿和红细胞的阻塞,血液循环也因此受到障碍,往往使病鳅窒息而死。而颤动隐鞭虫的寄生部位是鱼的皮肤和鳃瓣,尤喜鱼的皮肤;对寄主没有选择性,一般的淡水泥鳅均能寄生,对鱼苗和3厘米以下的幼鱼有一定的危害性,而后鞭毛插入寄主的皮肤或鳃的表皮组织内,把身体固着在寄主身上。受颤动隐鞭虫入侵的鱼,影响泥鳅体表正常发育和生长,但肉眼看不出特异症状,像正常鱼一样。以上两种寄生虫引起鱼病的共同特点是:从食欲减退到不吃食;离群独游至水面或岸边;体色暗黑,最后泥鳅体表瘦弱而渐渐死亡。 .流行情况此种病流行甚广,全国各地渔场都有发现,尤其以福建、浙江、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上海、安徽、山东等省市最为常见。此种病是草鱼夏花阶段鳃部严重的病害之一。另外,鲮鱼和鲤鱼的鱼苗,最易被鳃隐鞭虫侵入皮肤引起皮肤病。流行季节为冬末至夏初,最适温度为12~20℃。如水温适宜,最适合病菌繁殖,则病情发展很快,2~3天内幼鱼将会出现大批死亡。特别在夏、秋两季,夏花到鱼种培育阶段的草鱼会因患此种病而大批死亡,有时整池鱼在几天内全部死光。在其他饲养鱼的鳃上,虽然也有该病病原体的存在,但未见到大批死亡;尤其鲢、鳙鱼在寒冷的冬、春两季,虽有严重感染,但不会发病。而草鱼、鲮鱼的幼鱼在越冬期往往出现大量死亡。7~10月份,水温比较高反而不大发生此种病。该鱼在面积小、水质较肮脏的水体最易得此种病,特别在水族箱里的鱼更容易发病。颤动隐鞭虫病在鱼苗到夏花阶段为主要发病时期,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两广地区鲮鱼的“埋坎病”,颤动隐鞭虫就是其病原体之一。水质肮脏的池子,养夏花最易得此种病,水面小更易受其害。颤动隐鞭虫的危害程度比不上鳃隐鞭虫。以上两种病,常与车轮虫、斜管虫、口丝虫、小瓜虫病同时侵入,形成并发症。 .预防流行季节,可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挂袋的方法。 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树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或水深l米,每亩浸泡苦楝树枝叶15千克,7~10天更换1次,连续3~4次,效果很好。 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10克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溶液浸洗20~30分钟,注意水温在10~20℃。 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每亩水深l米用60~75千克,溶水后全池泼洒,可起到预防作用。 https://4665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