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硕,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图见彩中插2)。
近年来,天然海蜇资源量下降,海捕量越来越少,因此,海蜇的人工繁殖和增养殖越来越迫切。我们在海阳市凤城海边的育苗场内进行了海蜇苗种人工繁育高产技术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此技术先容如下:
一、选址
我们将本次试验选择在海阳市凤城海边的育苗场内。该场出产前提优良,所处海水年均匀水温15℃,夏季水温低于27 ℃,冬季水温高于2℃;盐度变化在25~33范围内;pH值变化在7.8~8.22间。此处天然海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海水理化指标符合《无公害食物海水养殖用水水质尺度(NY 5052~2001)》要求。该场育苗水体2000。,并配套2000米3的沉淀池和800米3的饵料培育车间以及完善的育苗举措措施。
二、繁殖
1.亲蜇培育9月初捕捞亲蜇。在天然海区用手抄网捕捞,然后立刻将亲蜇置于船上备好的大桶中暂养。发现亲蜇环肌收缩在40~50次/分时,应立刻注入新鲜海水。上岸后立刻使用汽车用帆布篓充气运输至育苗场。选择亲蜇的雌雄比例为1:l,育苗场蓄养期间雌雄分开,每个育苗池子蓄养亲蜇20个。蓄养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或其他小型浮游动物,天天2~3次。天天换水2次,换水量30%~50%。
2.产卵与孵化海蜇产卵在天天清晨5—7点,产卵时间持续1~2小时。性腺颜色由棕绿色变成灰绿色,标明性腺已经成熟,即将产卵。前一天将水池刷净,注新鲜海水,作为孵化池。要求孵化池的水温25℃,溶解氧4~5毫克/升,盐度26,pH 8.2。晚上将性腺成熟的亲蜇移入到孵化池集中产卵。移入亲蜇1小时后,从池底取样在显微解剖镜下观察是否泛起卵裂。之后每隔20~30分钟抽样观察一次,直到发现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解体为止。卵裂进入3小时左右,将亲蜇移出,越日再重复利用。产卵高峰期一般为7~10天。待孵化池水静置30分钟,使用胶皮软管虹吸将上层水排出,一般至水位下降到30厘米左右时为止。排水时应使池内真个软管口向上,避免发育卵大量流失。孵化当日下战书,胚胎全部孵化为浮浪幼虫,使用体积法定量。
海蜇卵为沉性,圆球形,成熟卵的卵径80~100微米。海蜇个体怀卵量与伞径大小成正比,一般个体怀卵量可达3000万粒,高者可达5000万粒以上。精子头部圆锥形,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约49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卵径95~120微米,在水温20~24℃以下,受精后30分钟开始卵裂,经6~8小时即发育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呈卵形,两端钝,前端比后端稍宽,长95~150微米,宽60~90微米,体表充满纤毛。经1~4天,多数浮浪幼虫反常为4触手螅状幼体,体长200~300微米;此后陆续发育为8触手螅状幼体,体长500~800微米;具有16触手的螅状幼体,体长1~3毫米。
3.采苗浮浪幼虫定量后,在10~15小时开始投放附苗器。因为浮浪幼虫多以前端向斜上方游动,附苗塑料片应与水面平行。浮浪幼虫经3~4天浮游反常为早期螅状幼体,营固着糊口,绝大多数附着于塑料片下侧,即螅状幼体柄部向上,口端向下,呈倒垂状。池子中添加海水的量以能沉没附苗器为宜。之后每2天添加适量新鲜海水,以5次添满为度,即10天内不换水,防止浮浪幼虫或反常而尚未附着的螅状幼体大量流失。后孵化出的浮浪幼虫可以定量后投入已下附苗器的池中。浮浪幼虫反常附着密度以300万~500万个/米3为度。
三、螅状幼体的培养与治理
I.螅状幼体的培养主要是适时投饵和换水,促进早期螅状幼体(4触手)正常发育,迅速长齐I 6条触手。早期螅状幼体体长为0.2~0.3毫米,饵料以单胞藻、轮虫和卤虫的无节幼体为主。前期以肥水育苗,下附苗器4~5天后开始投喂,逐日投喂一次,投饵量为估计附苗量的5倍以上,投喂5~6次后,发育至中期螅状幼体,具8条触手,体长0.5~O.8毫米。此后的饵料用卤虫无节幼体,每2天投饵一次,喂后2~3小时部门换水(30%~50%),投喂4~5次后,发育为后期螅状幼体,具16条触手。培育水温22~25℃,盐度26,pH 8.2,溶解氧4~5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