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资讯 > 信息说法返回

“孙少安”们扎根农村好难:杨春滋

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农村是凋敝的农村,农村家庭是残缺的家庭”。很多人这样形容当下的农村。我老家所在的村,2003年由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在册人口2300多人,除去在读学生,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500多人,占到60%以上。55岁以下的人几乎进城务工,有的全家在外务工,剩下的全部老人和幼儿园的小孩。由于撤校并校,小学、初中全部到镇上集中寄宿,高中、职校到县城就读,平日的农村常见的都是“8361”部队,缺乏以往的生机和活力,一点也不夸张。只有在春节或老人去世的时候,才能看见“少安”、“少平”们的身影。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老家农村多“少平”少“少安”的恶性循环,非一日出现,非一策能破解。在调查中,我始终处于矛盾纠结中,一方面各级政府从户籍制度、购房、打工子女教育等方面,刺激“少安”进城,再平凡的“少安”也要进城实现梦想。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正不断撤除“跳板”, “少平”们失去向上的通道。大量青年人进城,制约着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未来。我试图从“少安”身上寻找答案,从微观层面探寻“少平”们在国家政策和农村现状碰撞中失去“跳板”的成因。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1、面子抹不开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在老家农村,面子高于一切。农村改革初期,勤劳致富光荣,谁成了万元户最风光,最有面子,最有话语权。后来,种田挣不到钱,出生于五十、六十年代的第一代“少安”们纷纷外出打工,有的最早在村里做了漂亮的楼房,让男女老少羡慕不已,全家人觉得有面子,过去很多在村里抬不起头的人终于能昂首挺胸了。他们的孩子从出身和上学开始,就看到父母外出打工,认为在农村干一辈子没出息,缺乏扎根农村、改变农村、致富农村的思想基础,觉得在家务农没有面子;初中一毕业,就告诉他们谁出去挣了大钱,谁呆在家里只能饱肚子,变成了第一代“少安”。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只有消极的教育引导,没有正面的典型引路,老少“少安”离开农村,出现轻视农业、逃离农村现象。即使有个别想在农村求发展的,也因为面子,在熟人社会里抬不起头,被父母及长辈逼着离开家乡。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2、票子挣不来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挣不来票子在农村是严酷的现实。村干部说,凡是房子盖得漂亮,门前有小车的,都是外出打工的。家里楼房没有装修的或者住土屋的,都是在家务农。我有两个亲戚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姨父,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住的父辈七十年代盖的土房子,舍不吃穿,通过养猪和在本地煤矿干活,仅供养了独生女儿上了大学。2006年才出去打工,是最后一批离开农村。他说,从高中毕业后的18年间,早出晚归,只能养家糊口,同村的人看不起他。女儿上大学后,他们夫妻熬不住了,跟着亲戚出去打裁缝工,虽然挣的比同龄人低,但比在家收入高,四年间就回家做了楼房。他一直感到后悔,应该早出去打工。还有一个初中没有毕业的小舅舅,十五岁不满就外出打工,年龄比前面的姨父10多岁,开始几年也没有挣到钱,后来进大厂做裁缝,收入比较稳定,回来盖了楼房,结了婚,没靠父母掏钱,前年还买了车。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俗话说,腰中无钱是病人。挣回多少票子代表一个人的身价,现在茶余饭后谈的都是一年挣多少。村支书跟我说,村干部过去有面子,现在没人愿意当,年轻人看不起。前年,村里培养了一个年轻后备干部,村民都说是个好苗子,群众关系也好,但年收入不到5000元。他在村里干了一年多,去年还是打工去了。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3、老婆讨不回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近十年间,农村青年通婚圈出现重大变化。农村青年婚姻观、家庭观变得更加现实,结婚要有房有车有聘礼钱,如果不外出打工,再俊的小伙很难找到媳妇而且本地媳妇婚嫁费用高。收入平平,家中又没有多少积蓄的,媒人都不愿给提亲,因为媒人知道,收入不高的小伙很难被人相中。这样,过去最好结婚的独子家庭,也因收入问题变成结婚难,于是,出现了大量高龄未婚单身青年。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4、路子寻不着7ph四川养殖网
7ph四川养殖网
出身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少安”成长市场经济的年代,应该是农村的中坚力量。现在的村庄不是“双水村”,青年人不会农活、不识庄稼,已经是普遍现象。不少人说,我们回来干什么?我们什么都不会?现实是外出的大量返乡,乡村里还真寻不到适宜青年农民的路子。现在农村青年的出路分为三个层次,成绩好的上了高中再上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大中城市实现稳定就业;其次是成绩稍差一点,初中毕业后上了职高,现在职高实行“订单式”、“定向型”培训教育,一毕业就直接被学校送到沿海企业;最后一批,就是初中毕业跟随打工大军到大城市务工。上了大学的青年,他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在城市安了家,有的自身发展也好,再好的政策,也不会回来。再就是上了职高,在外发展一般的,愿意扎根农村的,如果有更大创业平台,有发展“跳板”, 能在政策、资金、技术给予扶持,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表示愿意回来当 “少安”。最后是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的,他们步入父母的后尘,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就是回来了,也找不到路子,正在成为打工路上的代际传递。 https://46659.com
  •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 我的挨饿经历:赵俊臣

    下一篇:农民工不想进城:非不愿也,实不易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