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迷失在城乡之间
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从2009年以来,我开始指导我们同心创业培训中心的学员做社区调研,学员自身也是打工者,由于对打工生活的迷茫,所以也萌发了想了解其他工友状况的愿望,有两批学员都做了“为什么打工?”的小样本社区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工友的回答是:为了养家糊口。当我们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自己可以养家糊口这个层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只要使劲干、拼命干,命运就会改变,也许不会想到其他人和社会对改变每个人命运的关系,更具体点儿说,其实无法维护自身谋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权益。如果多数人是这样,那么可能到头来个人的愿望什么都实现不了,大家都很难养家糊口,因为大家的利益没有人去争取。
打工者的“过客心态”
“过客心态”是打工群体迷失的最显著的特征。打工者生活在南方的工厂宿舍和北方的打工者聚居区,生活条件都非常差。但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打工生活只是暂时的,所以就可以将就和忍受。在生活中的“过客心态”,会让他们不去争取很多的现实需求,比如,对居住权的要求、对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要求、对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权的要求。在工作中的“过客心态”,会让他们不去争取工人应得的权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客心态”让打工群体没有任何抗争的动力和谈判的合力,最后只能被各种势力和利益群体牵着鼻子走。事实上,从居住地的稳定性来说,打工者倾向于在一个地方落脚的趋势是明显的。我在北京皮村的调查就发现,在皮村居住了5年以上的工友并不在少数,很多在深圳和广州打工的工友也已经在那里“暂住”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了。中国各地有很多工业园区,在那里工人只被当做廉价劳动力对待,不考虑工人的家庭、居住、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也不考虑这个地区的社区发展问题。工业园区就是为了满足资本生产和赢利的需要,当这个目的无法满足的时候,资本就会撤离,而不会考虑这个地方的未来。打工者的“过客心态”看似是一种无奈选择,其实却正是资本霸权的胜利,资本本来就是“过客”,它的目标永远指向最廉价的劳动力,而打工者的“过客心态”完全符合资本的逻辑,迎合和支持了资本的扩张和逃离。
新工人未来的可能性
新工人的未来在哪里?或者,新工人子女会有比父母好一些的未来吗?我看到了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未来更加糟糕;一个是风云莫测。新工人的未来,一是取决于新工人自身的思想和努力,一是取决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为了探究新工人自身文化状态与未来的关系,从2013年到2014年,我进行了后续调研,在出版的新书《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里记录了工友的故事和一些分析思考。书中讲了一个工友苏浩民的故事,苏浩民属于典型的“打工为了谋生”的类型,并且在自己的努力下,去年在湖北老家盖起了三层楼房(一共花了30多万,自己存款20万花光,又借了10多万)。书中讲了一个工友王海军的故事,王海军是一个爱思考的青年。当然,为了生存,海军工作非常努力,而且贷款在苏州打工地买了一个小公寓(首付14万,贷款14万,每月还款1600元)。5月份,我同时见到了浩民和海军,两个人都说后悔了,浩民说:“盖了房子也回不去,现在就后悔了,但是想卖也没人会买。”海军说:“房子面积不够子女就地入学的要求,妈妈最近又身体不好,回老家才能照顾,每月要还贷就被工作牢牢套住,实在后悔。”浩民和海军都属于技术工人,是打工者中收入稍高的,状况也是极不乐观。
所以说,当教育公平不能实现,当盖房子只是为了资本牟利而不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无论打工者个体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
很多打工者辛辛苦苦打工,期望可以改变子女的命运。我跟踪调研了重庆奉节一个高中班级的情况,高一的时候有69人,高二的时候剩下60人,高三的时候剩下48人,这期间辍学的同学都出去打工了。到了2013年高考的时候,4名上了本科大学,14名上了自费大专,2名复读,其余都步入了打工者的行列。也就是说,69个上了高中的孩子,可以上大学和大专的有18人(26%)。那些自费的大专其实也是培训廉价劳动力的过渡站。更何况,即使上了大学,毕业以后也难免步入蚁族一族。流动儿童的情况更不乐观,小升初无法在城市入学就开始沦为留守儿童,不想留守的很多就早早辍学,再加上很多孩子在缺少关爱和学习乐趣的情况下,很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