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雷州市唐家镇灵界村全面掀起生态文明村建设热潮,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出钱出工“扮靓”家园;吴川市塘缀镇明村“穿衣戴帽”工程正全面铺开,外出老板捐款2000多万元,为已是文明新村的明村进行全面“转型升级”。(《南方日报》7月10日)
自2005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普遍的加强,一些农民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存在着更多地把目光和资源投向“物的新农村”建设上,出现了“人的新农村”建设未能同步推进的问题,致使一些地方“空心村”增加,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现象加剧,教育事业萎缩,农村留守群体的存在感与社会严重疏离,一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是美丽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就是“人的新农村”。“物的新农村”固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构成要件,但只有倾注了人文精神的“人的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特征,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第一,要通过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尊重其真实“意愿”,充分尊重其“创造和实践”。不但要留住村民的人,更要留住村民的心。
第二,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合理规划,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大对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种类设施的投入,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满足农村村民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三,要把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的新农村”建设的“血脉”中,使村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素质能力、生活方式等全面得到提升。保护和开发好山、水、林、田、地等生态资源,把房前屋后搞得干净整洁,把村容村貌整得令人赏心悦目,让青山绿水相环绕,让村庄有特色、有品位、有内涵,从而真正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让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