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
【导读】市场化、品牌化与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三个核心内容。农产品市场化解决市场效率、农民收益等问题,品牌化提升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信任度,信息化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业的市场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新常态下市场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又有新的内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并寻找新的途径和手段去推动发展。看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如何解读新三化。
张合成系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
记者: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加快农业现代化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新形势下,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对于农业现代化有何重要意义?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都表现出新的特征: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常态化;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快速粗放型发展转化为结构优化发展的常态化;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稳定型而非刺激型政策的常态化。这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后增速放缓的局面下,对经济发展现状作出的科学判断和准确决策。
就农业来讲,我国在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后,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现实挑战,如何科学理性地判断未来农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全面倒挂,农业生产利润受到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传统模式和以往的政府调控政策也面临新的困境,这就是我国农业面临的新常态。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被概括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这些都是为农业本身服务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狭义的农业现代化。现在的农业现代化不能仅靠这些去评判,而是要靠消费者从内心去认可,只有消费者最终认可了,那才是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常态下去认识农业现代化,应从市场化、品牌化和信息化三方面去理解。
首先,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灵魂。如果农业没有一个市场化的机制,不能让无形的手起决定性作用,没有配套的现代市场体系,没有建立现代供求关系,生产靠政府安排,增长靠政府拉动,那这样的农业只能算是计划农业、传统农业。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决定作用摆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来自市场的动力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最根本动力。
现代农业不是靠领导、靠政府去认定的,而是建立在现代市场体系基础上,是消费者能够通过市场选择表达意愿的农业。我认为,没有市场化这个灵魂的农业现代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
第二,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李克强总理现在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推销员,他推销的主要是什么?高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总有一天总理也会像推销高铁一样推销我们的农产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多次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
品牌化是价值提升的过程,是无形资产,其核心在于能够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品牌化对现代农业具有一票否决作用,品牌象征着品质、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因此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没有品牌的农业不能算是现代农业。
这里再谈谈品牌创制问题。我认为品牌创制要抓好四件事。首先,要树立品牌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理念。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化的要求,农产品市场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逐步走向品牌竞争。因此,应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从品牌培育、扶持、宣传、监管和保护等方面开展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拓宽农业品牌发展思路,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实施。
其次,建立国家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品牌国家目录、省级目录和地方目录,将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作为两个核心衡量指标。品牌目录的指标体系可由政府设定,但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评分由消费者说了算,可以通过网络评价来实现。
再次,建立国家公用品牌发展体系。依托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分地区、分品种、分层次推介国家名牌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农户品牌。最后,培育和塑造国家品牌。着力培育和打造能代表我们国家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让中国农产品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