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崔村的个案研究为例
【摘要】:通过对崔村近十年内的婚嫁行为方面的实证调查,分别从通婚圈和婚姻双方结识方式两个方面来考察了崔村婚嫁行为的变迁,论证了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青年的婚嫁行为逐渐摆脱传统的历史烙印,越来越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关键词】:人口流动;婚嫁行为;通婚圈;结识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不断从农村涌向城市,形成一股庞大的“劳动力流动大军”,它作为一种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对流入流出地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然而,回顾目前国内从社会学角度关于外出打工者的研究发现,“较多地关注外出打工者在城市中的求职与工作、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城市社会适应、教育与职业培训等。而对占外出打工者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家庭现象与问题则较少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非常少”(风笑天,2006)。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其社交范围、择偶行为以及通婚圈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域限制的市场圈和行政圈内,跨县、跨省以及城乡之间的通婚非常少见,婚配途径往往较多地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媒人介绍。然而,近十几年来,农村青年不断地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其社交圈明显突破了原有地域范围的局限,相应地,他们的择偶和婚配对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相应会对当地农村婚嫁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他们的通婚圈是否会由原来的地缘、血缘关系为主,向业缘关系为主的方向过渡和发展呢?以媒人为中介的婚配模式是否也会向自主结识、自由恋爱的方向发展呢?另外,这种变化和发展对青年自身以及对农村社会来说,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风笑天,2006)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宄区域与研宄对象
崔村,行政上隶属于芜湖市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区,地处平原圩区,四季分明,在历史上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崔村是一个自然村,交通便利,目前共有114户,人口482人。目前该村家有劳力外出就业的共97户,外出流动就业总人数207人,其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182人,占87.9%。全村58名已成年未婚青年中在外打工的有45人。其余13位中,有10位正在读大学或接受培训,剩下的3位则是由于生理原因无法外出。这表明:崔村95%的成年未婚青年现在城市生活,或就业,或求学。而这种不稳定的城市生活经历必将对他们的恋爱婚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中,笔者将从崔村近十年(1997—2006)来婚姻具体状况包括婚入妇女从哪里嫁来、有多远,本村姑娘又都分别嫁往何处、有多远以及婚姻双方结识方式等方面的调查,试图对崔村在婚嫁行为如通婚圈、婚姻结识方式等方面的变迁、成因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三、近十年内崔村婚嫁行为变迀分析
数据表明,1997—2006十年期间内,崔村婚嫁行为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特点有两个:
1.婚嫁距离急剧增长、通婚圈快速扩大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7—2001年这五年期间,婚嫁对象仍然以来自本乡(婚嫁距离<5km>为主。在这五年内的35例婚事中,婚嫁对象来自本乡的有23例,占65.7%,主要包括与崔村紧密相连的几个邻村以及稍远一点的马元、卯镇、北斗、华林等村。婚嫁对象来自本县他乡(包括东塘、东七、奎湖等地区)和本省他县(来自邻县芜湖县以及稍远点的当涂、和县)的依然为少数,分别有7例(占20%)和5 例(占 14.3%)。而婚嫁对象来自外省的则一例也没有。这种情况到 2002 后则渐渐开始变化,表现在婚嫁对象来自本乡的人口、比重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而婚嫁对象来自本省他县以及外省的人数、比重却逐渐增加。表 1 显示:近五年来,婚嫁对象来自本乡的只有 11 人,由上个五年期间的 65.7%下降到28.94%。婚嫁对象来自本省他县( 包括萧县、淮北、砀山、凤阳、明光、长丰等)的人数则有 11 人,比重由 14.3%上升到 28.9%。而外省( 包括上海、江苏、江西、四川、沈阳、云南) 的人数迅速递增到12 人(占 31.6%)。进一步观察表 2,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这十年( 尤其是近五年)内崔村通婚距离不断延伸的趋势。到 2002 年以后,婚嫁距离≥30km的数量就已经稳定地保持在当年婚嫁行为的 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