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资讯 > 省内信息返回

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Qjr四川养殖网
二、厘清实情,看到不足,正视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Qjr四川养殖网
1、生产方式亟待转变。据调查,该县肉牛养殖小规模低水平的养殖方式比重较大,规模养殖场发展刚刚起步,大部分设施条件还较简陋,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生产经营持续性还难于估量。养殖户资金投入有限,加之环保意识欠缺,大多数规模养牛场(户)没有按环保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缺乏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设施设备,粪便处理、污水排放不规范。 Qjr四川养殖网
2、母牛养殖比较效益差。一般情况下,母牛2岁开始配种繁殖,妊娠期280天,从配种到出栏屠宰加工至少要3年时间。据养牛户介绍,饲养一头母牛一年需要养殖成本5000元左右,一年只能繁殖一头犊牛。农村繁殖母牛养殖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但饲养母牛周期长,投入大,收益不高,这是我省肉牛生产发展的软肋。 Qjr四川养殖网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指导,饲料配方不科学,饲养管理粗放。新建成的规模牛场管理技术人才缺乏现象更为突出,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养殖效益不好。普遍存在的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水平低,畜牧队伍自身建设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Qjr四川养殖网
4、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调查中发现,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与基地养殖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牛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作用发挥不充分,信息不灵,交易市场功能不足。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牛价还基本掌控在牛贩子手里,养殖户的主动权缺失,获利不大。 Qjr四川养殖网
5、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一是整体投入低。发展肉牛养殖的主体多为农民,以农业资本为主,非农资本所占的比重小,整体投入不高,现代化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弱。肉牛育肥场、能繁母牛培育、品种改良等整个产业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状况。二是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养殖农户普遍自身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弱。养殖企业薄利经营,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难的情况,也对牛产业发展的前景和预期信心不足。三是财政专项投入少,缺乏对肉牛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系列配套扶持政策。 Qjr四川养殖网
三、增添措施,整体推进,促进蜀宣花牛产业健康发展 Qjr四川养殖网
(一)大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Qjr四川养殖网
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切实转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肉牛养殖水平。一是引导和支持现有养殖场(户)进行标准化改造,对今后新建的养殖场(户)、养殖小区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严控质量,规范建设。二是坚持生产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和养殖场规模,加强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广科学的饲养方式和废弃物处理工艺,鼓励利用粪污还田、实行种养结合和生产有机肥等。三是大力推行农户繁育小牛、规模化集中育肥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阶段饲养、异地育肥等饲养模式。可通过养殖小区、合作社(养牛协会)等形式,因地制宜地把分散养殖场户集中起来,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服务、统一饲料配制、统一成牛销售、统一粪污治理,分户核算”的“六统一分”运作模式,在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同时,逐步实现肉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Qjr四川养殖网
(二)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Qjr四川养殖网
一是重视支持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把基础母牛群的发展工作置于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在牛种改良、养殖设施设备、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培育适合本地特点的母牛专业化适度规模饲养模式,提高良种供应能力。二是组织开展良种母牛登记工作,扩大良种母牛的登记规模,加大保种工作力度。在非保种区,有计划的筛选最优杂交组合,广泛开展经济杂交或轮回杂交生产商品牛,不断提高育肥的经济效益。三是完善乡镇村级冷配站点建设,配备更新液氮罐、液氮运输车、输精器械、显微镜等设施设备,依托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工作,加快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受胎率,将优良种牛精液迅速推广应用于生产,提高育肥用犊牛质量。 [ 四川养殖网 https://www.46659.com ]
  •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 南溪区大观镇24户残疾人家庭享受“阳

    下一篇:宜宾市翠屏区:养猪效益渐回暖 “畜”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