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资讯 > 国际信息返回

三农向哪儿走?

但是,目前梅岭村村民的土地实际经营规模大多在30亩以下,超过30亩的很少。因此还无法从土地中获得较好的收入。如果要提高在村村民的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土地经营规模,即推动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目前村庄中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已经在推动土地经营规模的不断提高,那些在外打工和生活的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他们的亲戚和邻居。但这一进程比较缓慢,无法预计还需要多久才能达到四五十亩的经营规模,更无法预计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上百亩土地的经营规模。
阻碍本村农业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是土地过于分散,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散落在村庄各处,且每一块土地的面积都不大,有的田块只有1分地(即60平方米左右)。这种过于分散的状况主要是在1980年代初分田到户时造成的,当时在划分责任田时,农民将田地按照地势、土质或水源条件分成了若干种,每一个家庭在每一种土地上都有一份,以此来减少纠纷、确保公平。这种分散的土地状况非常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操作,因此,农民大多希望将土地整合成片。但利益分歧阻止了土地的重新调整,谁都不愿意耕种土质不好或灌溉条件不好的土地,在没有一个有力的外部力量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对土地进行重新调配是不可能的。土地无法集中连片,其耕作成本降不下去,收益也就无法进一步提高。
因此,如果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必须促进土地的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经营。小规模土地经营根本无法为村民带来比较好的收入,一些村民也指出,与其在家种几亩地,还不如把土地流转出去,然后自己外出打工。外出打工能获得的收入要比在家种植几亩地要多得多。只有当土地经营规模达到四五十亩的水平时,在家种地才能基本达到外出打工时的收入水平,在农村种地才是有利可图的,农民在农村也才能待得住。
回到那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农民该向何处去?农业该如何发展?从梅岭村的经验来看,让有能力进城的农民在城市中稳定下来,让其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再逐步将其从农村中剥离开来,将他们的土地交给在村农民经营,辅之以土地的集中连片化调整,逐步实现农民的集中经营和规模经营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在村庄的建设上,新农村建设仍是需要的,但可以采用国家和集体引导、农民自发参与建设的模式。当在村农民拥有一份较好的收入时,他们就能够在村庄中产生长久的生活期待,也就会产生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这时就可以通过制定村庄规划、统一样式外观、补贴建房、补贴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对其加以引导。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和集体的投入将会大大降低,虽然所需的时间略长,但可以低成本地实现村庄的再造,也为新农村的广泛推行提供了可能。
实际上,梅岭村的经验已经呈现出了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和生活,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在村亲戚和邻居经营,使得在村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一部分农民或大部分农民逐步进入城市,转变为市民,一部分农民则留在村庄中通过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获得一份较好的收入,留在村庄生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也许是农民、农业和农村一个比较好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关键,则是让进城农民能够在城市里生活下去,以及农村土地的集中连片化和规模化经营。这需要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现行制度,需要更改或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面临的困难还是相当大的。https://www.46659.com
  •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 四川农村“坝坝宴”就餐人数过百须“

    下一篇:阆中市彭城镇圆觉寺村10社“高材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