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资讯 > 国际信息返回

三农向哪儿走?

当农民希望进城,且已经有许多人踏入了城市之中时,农村该将如何建设?或者说,农村还需要进行重新建设吗?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意继续待在农村,大多有着强烈的进城意愿。这时,把他们留在农村不如让他们进入城市,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国家的城镇化战略规划,也是顺应农民自发的进城愿望的需要,以及发展规模化农业和机械化农业的需要。
梅岭村是陈河镇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之一,新农村建设的原意是重建破败的农村、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利用(变“一村多庄”为“一村一庄”),但国家与村集体共同出资300余万元建设起来的新农村至今只有26户人家,每座房子的平均造价为7.8万元左右(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卖给村民的价格只有5万元。即便如此,愿意购买的村民依然很少,因为青壮年村民都规划着去城里买房子或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子,他们将去城市生活,不会再来买农村的房子。对于留守在家种地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已经有老房子可以住,考虑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年活头,经济条件也不好,且待在老湾子里种地更方便,因此也不愿意买新农村里的房子。
因为参与项目的村民太少,梅岭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成本非常高,导致项目亏损严重,村集体为此负债170多万元,至今未还清。可以料想到,当绝大多数村民都希望进城生活时,新农村建设必然是要亏本的,因为它“不得人心”,它的市场太小了,根本无法弥补为此所作出的巨额投入。项目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减少了村民的购买欲望。当然,新农村也有好的一面,它至少改善了这26户农民的住房条件,而且建造了较好的基础设施,不能说它是完全失败的。但我们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农民都期盼进城或已经进城的情况下,在农村大面积推行新农村建设是否可行?
梅岭村的新农村建设案例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农民的积极性很低而国家和集体需要投入的过多,这样的模式很难进行推广。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的受众过少,还不足以支撑起所需要的巨额投入。由国家和集体出资进行新农村建设,必然会伴随着高投入和低参与率。
也许,在这个时候,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推动具有进城能力的农民进入城市,帮助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留下来,安稳下来,相对来说更为合理。如在就业培训、养老保险、卫生医疗等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在进城农民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之前,也可以为其保留一段时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缓冲进城失败可能带来的风险。
当进入城市的农民基本稳定下来后,尤其是其第二代已经在城市站稳脚跟后,就可以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彻底转变。这一进程无疑是漫长的,且需要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但城市化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激进、冒进的城市化往往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逐步而平稳的城市化更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为此,应该逐步让有能力进程的农民进城,并采取相关措施让他们留下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已经没有能力进城的村民则可以在大部分村民进城后,获得更多的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收益。
当走入城市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在村的农民后,在村农民的土地耕作规模将逐步扩大,当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能够利用规模效应获得比较好的收入。目前,村民每年可从每亩土地上获得600元至800元的纯收入,当经营规模达到四五十亩时,一个家庭每年就能够从土地中获得三四万元的纯收入,当经营规模达到100亩时,就能获得七八万元的纯收入。前者是一个可以让农民生活得比较舒服的收入水平,后者则是许多种地农民的理想收入水平。https://www.46659.com
  •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 四川农村“坝坝宴”就餐人数过百须“

    下一篇:阆中市彭城镇圆觉寺村10社“高材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