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四川省水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340亿,水产品总产量近140万吨,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助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等有关要求,加强基层调研力度,认真研判水产业发展形势,找准水产业发展短板,几易其稿,精心策划,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的通知》(川办发〔2014〕10号)文件,就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作出了全面部署。《文件》是指导四川现代水产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水产业在“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内蓬勃发展争取了政策空间,夯实了基础。
“十二五”以来,四川渔业扎实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强渔惠渔政策措施,积极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渔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点,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产业支撑作用。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围绕保障市场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以抓好大宗水产品种和优势特色品种养殖为重点,大力实施原良种场改扩建工程,新增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9个,总计达到41个(其中国家级2个),原良种覆盖率达到了60%。科学拓展水产养殖面积,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水库生态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蓬勃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25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1.93万公顷,增长10.53%。稻田养殖面积达到31.01万公顷。全省水产品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势头,预计水产品产量达到138.58万吨,较2010年增加33.52万吨,增长31.91%。
——渔业经济产值显著提升。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餐饮服务、仓储流通、水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渔业经济效益。预计“十二五”末,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将突破340亿元,较2010年增加124.21亿元,增长57.56%。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23亿元、29亿元、91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2.55%、18.66%、46.57%。其中,“通威”、“凤凰”、“三友”、“芳草”等一批四川渔饲料渔药企业集团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的行业领先地位。
——渔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预计“十二五”末,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100元,较2010年提高78.92%,年均增长12.34%,渔民年平均收入超过农民年平均收入3000元。全省农民年人均渔业收入527元,较2010年提高63.73%,年均增长10.36%。
——助力新村建设成效突出。按照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水产业的产业支撑作用,凡有条件有优势发展水产的地方,将水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统筹实施。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水产公共服务,突出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典型。“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设现代水产业示范村725个,渔业产值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超过万元。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大力培育扶持水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鼓励养殖池塘、养殖水面、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水产企业达到1625个,其中国家级水产龙头企业2个,省级水产龙头企业7个。全省水产专业合作社达到2028个,其中国家级水产示范合作社达到14个、省级以上水产示范合作社达到74个。全省各类休闲渔业基地超过900家,其中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3家,省级示范农庄4个。全省渔业规模化率达40%。
——水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全省水产行业共承担由国家主持的科研项目8项,部、省级主持的57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1项,其中“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政府201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稻田综合种养获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长薄鳅全人工养殖及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获得2014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投饵网箱鱼体排泄物回收系统及效能研究”等5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发明专利38项,新型实用专利40项,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4篇,国内核心期刊222篇,出版专著14部。这些成果不断被应用到生产实际,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了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