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又称石蛙、石棒、岩蛙、石鸡等,成蛙体重一般为200—400克,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它不但营养丰富,味道甘美,而且还具有健肝润肺、清心明日、乌发驻颜、治疗疳疾等药用功效。由于人们对棘胸蛙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野生资源的日渐匮乏,棘胸蛙的市场价格也随之急剧上升。而人工仿自然养殖棘胸蛙,则是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养殖,不但可以减省了大量的建池投资,而且生长迅速、少生疾病。所以,人工仿自然养殖棘胸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十分广阔的前景。 1、场地的选择和建造 因棘胸蛙具有怕高温干燥和噪音干扰以及强光照射等生理特性,因此,选择和建造棘胸蛙养殖场要具备荫凉、潮温、清静等条件。如没有现成的自然条件较好的场地,可利用半适宜的自然环境加以适当的设置和改造,使之成为棘胸蛙喜欢栖息的场所。例如:利用植被茂密的林地开沟引水养殖;利用长年流水的山涧、溪流、营造遮荫物体养殖;利用竹林和常绿果园没置沟渠养殖;还可以利用落叶果园或农作物园地套栽常绿植物和修建流水沟凼养殖等等。只要达到荫蔽浓郁、场地潮湿、水质清凉即是理想的棘胸蛙养殖场。荫蔽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场地的潮湿和水质的清凉,如果自然荫蔽度不够,可搭建遮荫棚,最好栽培速生常绿藤蔓植物,使之攀缠成一张绿色的遮阳网,以达到理想的荫蔽效果。现人们常栽培黑虎头(其特征及功效《本草纲目》有记载)作荫蔽物效果很理想。这种发达而坚韧的藤蔓生长很迅速,一年可生出许多枝蔓,部分枝蔓当年可缠绕10米以上。大而厚的叶子终年不落,扦插两年即可挂果,果子每枚重1—1.5公斤,香甜如蜜,而且极耐荫和耐旱,如在果园立体套栽用以养殖棘胸蛙,不亚于深山老林的荫蔽效果,又可多收一季果子,真是一举多得。 棘胸蛙是离不开水和洞穴的穴居两栖动物,要在养殖沟两侧设置模拟自然条件的洞穴,以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边为好。可用砖头、石块、水泥瓦等堆砌成能活动的洞穴,以便于回捕时拆开。还要在洞穴的周围种植耐荫花卉和水生植物,以招引昆虫供蛙捕食,另一方面可以净化水质,使养殖沟更加清凉。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养殖沟开成“w”形,以增加养殖沟长度,从而增加养殖面积。养殖沟要上宽下窄,形成斜面,以利棘胸蛙登陆捕食。每隔5~6米要挖一个长、宽、高各1.5米的深水凼,以利棘胸蛙潜伏水底安全越冬,还可以养殖小鱼虾供棘胸蛙捕食。如果是新建水泥沟,要放水冲洗10天以上方能用以养蛙,以免水泥析出的盐分对蛙有刺激;还要在水泥表面敷上一层泥土,以利栽种植物和棘胸蛙蛰伏越冬。棘胸蛙还是一种非常恋巢的小动物,一旦定居以后,一般是不随意移徙的,除非水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因素迫使它不得已逃亡。所以,人工仿自然养殖棘胸蛙,不需设置防逃障碍,亦不会走失。 2、种苗的引进 棘胸蛙的引种一般有捕捉野生成蛙、收集野生蝌蚪和移植受精卵等三种方式。但由于近年来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人们过度地滥捕,许多地方的野生资源濒于灭绝,所需种苗要靠从外地购买,所以引种成蛙时,要注意不要购买贩子摊位上的棘胸蛙,因这些蛙多数都是经过几道转手得来的,已伤痕累累,很容易感染而死亡,有的则是囤积过久的蛙,已奄奄一息,买来后成活率较低。最好亲自到有野生棘胸蛙的地方去捕捉或到棘胸蛙养殖场去选购。雄蛙的个体较大,前肢较粗,胸部有疣粒和角质刺,在繁殖期腹部不明显。而雌蛙个体较小,前肢较细,腹部没有疣粒和角质刺,繁殖期腹部较膨大。引种棘胸蛙不能一雄多雌,雌雄要1:1配对,引种成蛙最好在秋季进行,引回来后放养在养殖沟的深水凼自然越冬,待翌年清明节前后自然抱对繁殖,只要深水凼的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即使在北方,越冬都很安全的。也可以在繁殖期引进受精卵或蝌蚪,但在孵化和幼蛙培育前期容易遭受天敌危害,如蚂蟥、鼠类、蛇类、水蜈蚣、水虿、肉食性鱼类等等,都是蛙卵和蝌蚪的天敌,严重地影响着幼蛙的成活率。所以,以引种成蛙为佳。最好将这些种蛙所产的受精卵收集起来,统一孵化,集中培育成幼蛙后再按一定密度放入养殖场,这样就可以大大地避免了天敌的危害,提高成活率。 3、幼蛙的培育 将棘胸蛙产出3天左右的蛙卵用水瓢轻轻舀起,放入装有清水的容器里,转移到孵化池或孵化箱孵化。要注意不要堆积挤压,如果是粘附在石头或其他物体上难以分离的蛙卵,要按原样放置在孵化池内,不要压坏或碰伤蛙卵。孵化池要建在水质清新、荫蔽良好的地方,如果没有天然树林遮荫,要搭遮阳棚遮蔽,以免被阳光直射影响成活率。如果是用水泥建造的孵化池,要提前20天建好,并灌满水浸泡洗刷4次以上方能使用。池深以70厘米、宽1.5米、长3米为好,还要求有流水注入,在没有长流水注入的地方,可用金鱼缸水泵抽水注入,使孵化池能微微流动即可,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孵化网箱设置于清水塘或流速缓、水温适宜的清水河中进行孵化,网箱可用筛绢制作,每个网箱以长1.5米,宽0.8米,深0.5米为宜,网箱也要搭遮阳棚,避免阳光暴晒和暴雨袭击。水温以16~30℃为宜,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蛙卵胚胎的发育。水深保持在30~40厘米之间,保持蛙卵在水面5厘米以下即可,大约经过15天的孵化,一尾尾蝌蚪就会破膜而出。刚孵出的蝌蚪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尚差,要在孵化池里暂养10~20天,个体稍大些再放入培育池。也可以在孵化网箱或孵化池里继续培育成幼蛙。孵化网箱到变态期时要将一头提高离开水面,使之成“斜坡”状,便于蝌蚪变态登陆。还要在网箱里加入适量的田泥或园土,便于蝌蚪摄入所需矿物质。如果是孵化池,也要把一边或一头稍填高些,使之成“斜坡”状,便于变态蝌蚪登陆和收捕幼蛙。蝌蚪期的饲料以植物性为主,可投喂豆腐渣、麦麸、瓜果和嫩菜浆等等。随着蝌蚪的增长,可逐步多投喂些动物性饲料,以促进蝌蚪快速生长和提早变态。如蚯蚓、黄粉虫、蝇蛆、动物血等,要砍细才能投喂。当蝌蚪成为幼蛙以后,可用湿纱布平铺在“斜坡面”,利用其登陆的习性收捕转入养殖场,密度以每平方米80只左右为宜。 4、成蛙的饲料 蛇类是幼蛙的天敌,最好在放养幼蛙前,将养殖场内的蛇类予以清除,但蛇类属国家保护动物,它的经济价值也较高,最好采用“倒须鱼笼”诱捕,将其捕捉后放生于远离养殖场的其他地方即可。幼蛙放养后,由于密度较大,单靠天然饵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开饲料来源。可在养殖沟凼放养小鱼、小虾、螺丝等供蛙捕食,给蛙提供足够的水生饵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养殖沟的深水凼处安装8—15W的荧光灯或白炽灯诱虫给蛙捕食,安装高度以20~30厘米为宜,但要注意防止下雨时漏电。最好要根据养殖规模,相应地养殖一些蝇蛆和黄粉虫,以保障棘胸蛙的饵料供给。蝇蛆和黄粉虫是养殖棘胸蛙的最佳饵料,因其不但是容易消化的高蛋白,而且是行动缓慢的白色动物,容易被蛙发现,又不易走失,养殖也容易,成本又低廉。投喂时,要将蝇蛆冲洗干净,再用能使蝇蛆自行爬得出的漏容器盛装,用绳子将漏容器系成箩筐状,于天将黑时吊于养殖沟的深水凼上方,高度以1.5米为宜。因棘胸蛙的捕食活动都是在夜间进行,而且对捉食闪动的活饵特别敏捷,所以,这些自行钻出而掉下来的蝇蛆和黄粉虫以及被灯光引诱来的飞虫,往往还未落到水面就被蛙接住了。只要吊挂饵料的位置固定,蛙很快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每当夜幕降临之际,都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老地方”共进“晚餐”。要趁这个时候借助诱虫灯光观察哪个凼的蛙较多,不够饵料;哪个凼的蛙较少,而有剩余,以便酌情增减投喂饵料。如感到夜晚投喂饵料不便,可逐步驯养为白天投料,其方法是每晚相继推迟半小时的投喂时间,只要一个月就可将晚上8点推到早上8点了,但白天投料不利于灯光诱虫。在温度高于30℃或低于8℃时,棘胸蛙处于夏眠和冬眠状态,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可以不投喂饵料。 5、棘胸蛙的回捕 棘胸蛙的人工仿自然养殖,由于养殖的面积较宽,所栖息的场所也较多而复杂,对其回捕有所不便,现介绍3种回捕方法供参考。①照捕法利用棘胸蛙昼伏夜出和畏惧强光的习性,在闷热的晚上用电筒或矿灯进行照射,棘胸蛙看见突如其来的强光,会一动不动地坐在石头上或沟埂边,可先用抄网将蛙罩住,再从抄网里将蛙捕捉,最好在投喂饵料时用手网“一网打尽”,有时一次就捕净一个水凼的蛙。②掏洞法棘胸蛙白天都伏在洞穴里,而且喜欢群居,可用一个大抄网或手网将整个洞穴罩住,再拆开洞穴的石块,洞穴里的蛙就会纷纷逃入网里,所以,洞穴要建造能活动的,才便于回捕。③排水法 此法适宜冬季回捕。冬季的棘胸蛙大都潜入深水凼的泥土中冬眠,只要将水凼抽干,用手轻捏凼底泥土,即可捕净凼中的越冬棘胸蛙,有时一个水凼就能捕回几十斤。用来作种苗的棘胸蛙不宜在冬季回捕,以免遭受冷冻影响翌年的繁殖,所以冬季排水回捕时,要留足一定数量的水凼不要惊动。 6、棘胸蛙的安全运输 棘胸蛙的引种和出售,都需要安全运输。运输的容器亦要讲究,不能用粗糙的竹编容器盛装,以免容易碰伤蛙体,更不能在一个容器盛装过多,以免重叠挤压造成伤亡。最好是用塑料泡沫箱,因泡沫不但轻便,而且能隔热保冷,再用塑料泡沫板和聚乙烯网片钉成10厘米高的扁平箱叠放于箱内,能增加盛装面积。一个长80厘米,高70厘米,宽50厘米的泡沫箱内,可叠放10厘米高的扁平箱6只,以每只扁平箱可装80只计算,整箱一次可装成蛙480只以上,如果是装幼蛙,则可装4500只。运输前,要按泡沫箱的大小,制好冰块垫在箱底。冰块的厚薄可根据运输距离的远近而定,并且每个扁平箱还要垫一层浸湿的海棉、水草、苔鲜等,以保证蛙的凉爽、潮湿。泡沫箱的两头各穿一个小洞,以防箱内缺氧。整个操作过程都要避免高温环境及阳光照射,动作要轻柔快捷。据笔者经验,5厘米厚的冰块可维持3天,运输时根据运输所需时间增减冰块厚度即可。到达目的地后,如果是销售,可继续放入冰块,不需投喂饵料,因棘胸蛙是非常能忍耐饥饿的动物。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半年不喂食亦不会饿死。如果是引种,要迅速按雌雄1:1的比例以及一定的密度放入养殖场,以后不要经常捕捉转移,以免影响安宁,也不要随意放入种蛙,以免新放入的种蛙遭受欺逐或引起相互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