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是龟鳖养殖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约占产品养殖成本的42%,龟鳖饲料中主原料鱼粉资源的不断匮乏和国际鱼粉价格的逐年上涨给龟鳖养殖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饲料还决定着龟鳖产品的质量安全,所以龟鳖饲料在配制过程中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安全卫生的原则
由于龟鳖是高档的美食补品,国家对其饲料的安全卫生要求特别严格,因此在配制和生产饲料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否则就不能用于饲养龟鳖。为此,笔者把最近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渔用配合饲料(含龟鳖)的安全卫生标准内容归纳如下。
1、配合饲料的原料要求
(1)加工渔用饲料的原料不得使用受潮、发霉、生虫、腐败变质及受到石油、农药、有害金属等污染的原料。
(2)大豆原料应经过处理,破坏蛋白酶抑制因子。
(3)鱼粉质量应符合SC3501标准的规定。
(4)不得使用非蛋白氮和角质蛋白作原料。
(5)《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01)第[168]号〕
(6)《禁止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02)第[176]号〕
2、配合饲料的安全限量
根据NY5072规定要求,配合饲料的安全限量详见表1 。
二、营养结构合理的原则
1、饲料配制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过高过低蛋白现象
由于鱼粉原料涨价,人们试图从龟鳖饲料的蛋白含量寻找突破口,于是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认为龟鳖是一种高蛋白需求动物,其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必须很高,龟鳖苗阶段(50克以内)饲料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55%,龟鳖种阶段(51-300克之间)不应低于50%,养成阶段(300克以上)不低于48%;而另一种现象认为龟鳖饲料的蛋白质太高既对龟鳖的生长不利又浪费蛋白源,认为龟鳖苗阶段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应不高于42%,龟鳖种阶段不应高于40%,养成阶段不高于38%。然而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没有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效果验证,所以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一些空谈的想象,会给养殖户造成误导。其实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龟鳖不同阶段生长与生殖的蛋白需求作了研究,如日本的川崎、国内的杨国华、孙祝庆、曾训江、王风雷、卞伟和赵春光等,一致认为龟鳖苗阶段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46%,龟鳖种阶段不应低于43%,养成阶段不低于42%,这样不仅可促进养殖对象的生长增殖,而且不造成浪费。基于蛋白质质量和原料鲜度差异会对蛋白质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如动物蛋白的鱼粉鲜度与植物蛋白的生熟度都会对饲料的适口性和利用率产生影响,所以应严格把好质量关。
(2)高植物蛋白现象
研究表明,龟鳖对动物蛋白消化吸收好于植物蛋白,所以龟鳖饲料中蛋白原料一般以动物蛋白为主,但因动物蛋白缺乏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而植物蛋白中蛋氨酸的含量很高,所以在龟鳖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植物蛋白源不但可以平衡营养又可降低配方成本。但近年来某些饲料企业为了降低饲料成本使用高比例的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有的甚至把白鱼粉的比例由50%以上降到了30%。笔者认为虽然植物蛋白通过加工处理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如膨化大豆,酶解玉米蛋白等),但这整体对养殖动物的生长不利。因为动物蛋白中的某些必需氨基酸一般植物蛋白无法替代,如赖氨酸等。
(3)高淀粉现象
淀粉主要是用于水中摄食鱼类的饲料原料,主要功能是增加饲料产品粘弹性,减少饲料在水中的散失率。而龟鳖是爬行动物,大多水陆两栖,水上摄食(特别是在人工可控的温室里)。最初的龟鳖饲料制作与配方主要模仿于鳗鱼饲料,因此到目前为止龟鳖配合饲料中的淀粉比例仍在20%以上。淀粉对龟鳖来说在营养上只是一种单纯的能量饲料,比例过多会给龟鳖的生长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如后期发生严重脂肪肝疾病等,所以龟鳖饲料中的高淀粉现象成为目前影响饲料质量和成本的关键。笔者建议,首先努力改变龟鳖的水上投喂方法,其次降低淀粉添加比例(15%以下),特别是膨化饲料,代之以含一定蛋白又价格便宜的谷实类原料如大米、玉米等,这样既合理平衡饲料养分又能降低配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