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干热患肢功能障碍时间较长,应使用辐射热、红外线和短波治疗等方法。有利于对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组织软化。
4.按摩、针灸按摩、针灸或用电针刺激疗法,有较好的疗效。
5.医疗体育指导病人做自动与被动活动。
中毒性休克的救治
因蛇伤引起的中毒性休克,临床上多见于五步蛇、眼镜蛇和竹叶青等毒蛇咬伤。
一、中毒性休克的发生机理
休克是一种由于感染、出血、脱水、中毒、心功能不全、过敏、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的综合征。其共同表现为微循环机能障碍,引起组织灌注不良,导致缺氧、酸中毒、血浆成分丢失及器官代谢与组织机能的障碍。休克的发病机理随不同类型的休克而异。因毒蛇咬伤所发生的中毒性休克其机理是:
(一)微血管痉挛期蛇毒进入血液循环后,蛇毒中的凝酶成分、抗凝酶成分和纤溶成分等毒性物质,干扰体内凝血系统的平衡,加上其它毒性物质的综合作用,引起小动脉及微循环中的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强烈收缩,使微循环关闭、动静脉通道与直捷通道的开放,造成"短路"循环,因而使微循环内血流减少,导致缺氧、酸中等;同时由于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增加,致使心输出量降低。此外,蛇毒素还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物质外渗,造成有效循环骤减。这些病理变化,可引起血压下降,脸色苍白等一系列症状。
(二)微血管扩张期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微血管(主要为前毛细血管括约机)的改变由早期短阵性变为长时间的扩张,使血液停滞并淤积其内。由于血管床的扩张,可以贮积相当于正常血容量的4倍血量,结果大量的血液淤积于内脏血管床内,形成所谓"相对高心输出量型休克"。
(三)微血管衰竭期休克时间过长后,可引起血管麻痹、心脏机能障碍、微血管发生内凝集等。最后可发展为"不可逆转性休克"。微血管内凝集和血栓形成以后,可致血流缓慢、甚至不通,引起组织缺氧和乳酸堆积,导致组织坏死,代谢性酸中毒和动脉血pH值下降;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内凝血,大量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元,抗血友病球蛋白、第V、Ⅷ、Ⅳ、Ⅺ、Ⅻ等凝血因子被消耗,而引起全身皮肤、内脏器官组织严重性出血,使休克更为严重,甚至发生致命性出血(图7-1)。
二、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诊断蛇伤所致的中毒性休克,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一)病史 查有无被血循毒素毒蛇(如五步蛇、眼镜蛇或竹叶青等)咬伤的病史。
(二)临床表现在伤口周围或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淤斑;同时全身表现有烦躁不安,脸色苍白,口唇、四肢末梢轻度紫疳,体温升高或不升,脉搏微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如有内脏出血,还有咯血、尿血、便血等表现。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发生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血压测不出,脉搏消失,呼吸减弱,心跳微弱,以致死亡。
(三)化验室诊断 (1)血小板计数减少到5万/立方毫米以下,(2)纤维蛋白原定量试验少于135毫克%;(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试验:在气温37℃左右的环境下,凝血块溶解时间缩短到120分钟以内(正常值在2小时以上);(4)FDP免疫(Fi)试验:其效价大于1:16(正常值≤l:8)有诊断意义;(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呈阳性反应。
三、中毒性休克的抢救与治疗
(一)病因治疗 不同的毒蛇咬伤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抗蛇毒血清的应用.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诊断明确,能在早期应用,往往会使许多病人化险为夷。
抗蛇毒血清有单价和多价两种。因为单价抗蛇毒血清只用一种毒蛇的蛇毒,所以这种血清只能中和同种毒蛇的蛇毒,而对于它种毒蛇的蛇毒基本上不发生中和作用,或只有部分中和作用;可是多价抗蛇毒血清即是用几种毒蛇的蛇毒,根据它们的毒性或抗原性强弱,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的,所以可以治疗多种毒蛇咬伤。抗蛇毒血清应用于中毒性休克病人,经静脉缓慢注射后,中毒症状即可得到控制。皮下或肌肉注射,疗效要比静脉注射慢而且效果差。但是如果心、脑、肾实质性脏器已经发生器质性严重损害,则难于奏效。
2.中医辨证论治蛇毒中毒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理论,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风证(以神经毒症状为主)、火证(以血液循环毒为主)和风火兼证(以混合毒为主)。治疗原则是:内治、外治兼施,早期着重外治排毒,但由于毒蛇咬伤后蛇毒已有一部分进入组织,所以内治亦不能忽视;中后期因为蛇毒已经进入到身体各部位组织或内脏器官中,因此应以内治为主。内治又应以解毒驱邪为主,并根据风火两证的不同,加以辨证论治(详见中医辨证施治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