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旅游 > 旅游资源返回

贵州省民族民间舞蹈简述,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灯舞,傩舞。巫舞,

  四、灯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舞蹈。一般也泛指龙舞、狮舞、牛牛灯、马马灯、车车灯、旱船、各种牌灯以及手舞扇帕的花灯歌舞和民俗活动。又指“跳花灯”。贵州花灯品种繁多,大体可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板块,各地州均有不同分布,并形成各地的基本风格。从田间地头随处可跳的“地灯”到旷野广场搭台、歌舞乐戏兼容的“台灯”,最后发展为综合性民间歌舞戏表演艺术形式,并形成一整套初具程式的花灯舞蹈表演。贵州各地花灯动作步伐大同小异,套路组合则千姿百态,五大板块的风格一般为:东路粗犷红火,南路风趣萧洒,西路抒情悠扬,北路从容朴实,中路严谨大气。
  五、巫舞。是贵州民族民间舞蹈保存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一般指由巫师为祈求消灾、纳福、驱邪、逐鬼乃至送灵所跳的舞蹈。巫师,苗族叫“鬼师”;布依族叫“迷腊”;彝族叫“毕摩”;仡佬族叫“补伏”等。巫舞分为两类:一是巫师和群众共跳的具有巫术色彩的舞蹈。如苗族的“笙鼓舞”,布依族的“铙钹舞”、“香花舞”,水族的“铜鼓舞”,彝族的“铃铛舞”,土家族的“串花舞”等。二是由巫师单独为主家表演的舞蹈。如苗族的“送雷公”(宋阿格淑),布依族的“女巫舞”(迷腊甩),彝族的“皮鼓舞”,水族的“师刀舞”,汉族的“追魂舞”等。
  六、傩舞。贵州保存的傩舞形态主要有“傩堂戏”(亦称“冲傩”、“跳傩”,也包括“阳戏”)中的舞蹈和“跳地戏”中的舞蹈。傩堂戏舞,是指由土老师在“还傩愿”仪式中素面轮流作单人歌舞表演,也称傩仪舞。主要流传在黔东北沿河、思南、德江等地和正安、道真县一带的土家族、仡佬族、汉族、苗族比较集中的区域;地戏舞,是地戏中的舞蹈。地戏的战阵舞类则主要集中在安顺、长顺、贵阳等地汉族、布依族集中的地区。
  七、其他舞蹈。除了以上六大类舞蹈之外,贵州省还流传着许多以“点状”存在的民族民间舞蹈。如“出嫁舞”——彝族歌舞中的男女集体舞,亦称“跳脚舞”;“背孩舞”——表现彝族接亲场中特有的催生仪式中的男子集体舞;“铃铛舞”——彝族在丧葬活动中表演的舞蹈。“踩堂舞”——侗语“多耶”,是侗乡流行的传统大型歌舞;“古瓢舞”——是流传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区苗族村寨的用“古瓢琴”导舞的一种集体舞蹈;“月琴舞”——是流传在赫章县彝族怀抱月琴边奏边舞的集体舞蹈。
  贵州民族民间还十分广泛地流传着一种“竹木响器舞”。它是就地取材用竹竿、棍棒、板凳等物击打出简约的音响节奏为舞蹈伴奏。如布依族的“粑槽舞”、“粑棒舞”、“响篙舞”、“撒麻舞”、“舂碓舞”、“棒上织布舞”;苗族的“花棍舞”、“板凳舞”;瑶族的“打猎舞”等。 https://46659.com
  •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 贵州民族民间器乐简述,芦笙乐,萧笛乐,勒

    下一篇:川北第一庄——仪陇丁氏庄园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