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云锦畜牧兽医站 王先兵
病原微生物一般指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等,其中病毒是比细菌小、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一类微生物。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其血清型多、易变异,病毒性疾病动物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猪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猪瘟、猪流感、圆环病毒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等。猪病毒性疾病主要依靠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其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往往欠佳。须注意的是对病毒性疾病虽进行了免疫,但疫苗保存不当、剂量使用不准、免疫时间不合理、免疫方法不当均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1 病毒危害
病毒感染可导致猪生长发育不良,繁殖力下降,甚至死亡。病毒在猪只机体组织细胞内有着较强的抵抗力,因而其传染性较强。病毒可在猪体细胞内增殖,破坏正常体细胞,释放毒素,引起猪的一系列病理反应。
调查发现猪病中42%是病毒性感染或有病毒混合感染,死亡病例中95%是病毒感染。
猪不分品种、年龄、体重均可感染病毒,特别是易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高致病性蓝耳病)。
随着物流的发展,生猪及其产品流动日益频繁,这使病毒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2 临床症状
感染病毒的猪多表现为高热,其体温可达40.5 ℃以上。病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尿黄,中后期便秘、尿短赤。病猪的症状可因所感染病毒的种类和病程的不同而不同。
3 综合防制
3.1 采取严格防制措施 对猪病毒性感染以预防为主,同时应辅以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
3.1.1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及时进行免疫注射是防止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
对猪只易感的病毒性疾病应根据当地兽医部门制订的免疫计划并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免疫程序。当猪场受到未免疫病毒或新发现病毒威胁时一定要尽早使用疫苗免疫。
农村散养的生猪,畜主应向村级防疫员申请免疫。一般仔猪阉割时应注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上圈时应再注射一次,以后如果猪只圈养则隔四个月注射一次。
3.1.2 加强检疫、隔离 种猪群定期进行检疫,新购猪应隔离饲养30 d,其经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猪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售(尽量实行全进全出制)。
病猪应隔离饲养,防止其成为传染源,病死猪严格执行“五不一处理”措施。
3.1.3 建立消毒制度 消毒是切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一般猪场每周应消毒一次,带猪消毒时应注意天气变化,猪进场前和出售后要对圈舍进行彻底清扫,再用2%烧碱液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
3.1.4 加强饲养管理
3.1.4.1 合理供给饲料 为了增强猪的抗病力,应供给其优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不要在猪发热期间饲喂含粗纤维较多的糠麸类饲料。
发病猪一般食欲不振,对此可给以富含营养,柔嫩多汁,易消化的新鲜青绿饲料,如黑麦草、红苕藤等任其自由采食。
3.1.4.2 加强护理 病程较长、长期发热的病猪在患病期间可采用灌喂方式给以中药或营养液。
病猪治疗期间饲养人员应注意观察猪的采食情况、粪便形状、尿液颜色等。病猪高热期多厌食,使用降温药物体温下降后,其会恢复部分食欲。
由于病猪体内失水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病猪后期会出现便秘、尿闭等症状,一旦发现此类症状要及时用肥皂液灌肠或灌服中药大承气汤加蜂蜜、行导尿术等。暑热天可用井水冲洗病猪,进行物理降温。
3.1.5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
3.1.5.1 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 一般可用病毒灵、聚肌胞苷酸等抑制病毒在猪体内复制。经济价值较高的猪可应用干扰素、高免血清等进行治疗。
3.1.5.2 中药治疗 研究表明很多中药,如金银花、板蓝根、黄连等有抗病毒作用,黄芪、当归、党参等有提高动物抵抗力的作用。
中药方剂中清瘟败毒散、清营汤等都有防病效果,在应用时可随症加减。
3.1.5.3 对症治疗 猪高热时可适当应用解热药物,如柴胡、鱼腥草注射液等,以减轻高热对机体的影响,应尽量少用复合氨基比林、安乃近等解热镇痛药物。
要注意补液,虽然猪的汗腺不发达,但持续的高热仍能使其体内的水分丧失及电解质平衡失调。
治疗期间可在食槽或自动饮水桶中添加补液盐、电解多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