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资讯 > 省内信息返回

唤醒乡村沉睡财富-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作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首批受益人之一,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的罗廷贵如今已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苗木种植户。他流转了40多亩土地,年纯收入50多万元。“当时,我听说村里2008年要搞产改,为村民的土地、房屋确权颁证,工也不打了,赶忙回了家。”9月21日,罗廷贵向记者说起这一幕时,记忆犹新,“土地就是我们农民的资源,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后,大家好比吃下了定心丸,能够理直气壮地把它变成资本!” 
 
    罗廷贵的故事,只是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缩影。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想理顺农村产权,激活资本要素,就必须先给土地 “松绑”。2008年1月,身为国家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出台 《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正式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实现“还权赋能”——“权”,是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利;“能”,则是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把握自身发展和命运的能力。 
 
    如今,成都市的确权颁证工作已全面完成且成果颇丰。据成都市统筹办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成都全市20个区(市、县)、252个乡镇 (涉农街办)、2530个村 (涉农社区)、33064个村民(居民)小组,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80.26万本,颁证率达99.5%。 
 
    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唤醒了大量沉睡的农村资产,令农村焕发出蓬勃生机。2008年10月,全国首家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在成都挂牌。截至今年8月,成都市耕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8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3%;成都市进入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交易金额就达209.43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金额累计达1629万元。 
 
    这一串串数字如累累硕果,令人惊喜;而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 
 
    今年8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题为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走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关键之举是改革突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要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文章指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全局,要认真总结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完善措施,鼓励其他地方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给农民更多的选择权。” 
 
    “成都经验”的内涵与精髓是什么?它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我省其他地区借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再次走进了成都的农村产改先行村,目睹了产权制度改革给乡村带来的喜人变化,并回访了当初第一批 “吃螃蟹”的村民和乡镇干部,挖掘改革背后的故事,敬请读者关注后续报道! 
https://www.46659.com
  • 上一篇: 第十三届西博会将于9月26日—30日在

    下一篇:泸州市农业局开展“挂包帮”慰问活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