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报曲阜讯 (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刘中善)5月30日晚上11点,李毅军在微信上向股东“晒”完当天姜园的劳动情况后,安心睡去。李毅军的姜园有51亩,50万元的投资来自网络众筹,他因此要常向股东汇报姜园的相关信息。
缺钱一直是规模农业发展的“心病”,很多人为了解决钱的问题去银行跑断了腿都难以如愿。而新农人李毅军却通过网络众筹轻松地为自己的姜园筹到50万元。
李毅军是福建人,原先在北京做生意,后来打算发展生态有机姜园,即按照社区支持农业和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模式种姜,因为孩子在曲阜上学,他最终把姜园定在了曲阜市姚村镇。
地方选好了,钱的问题却困扰住了李毅军。没钱,他原本打算只种两亩姜。“众筹种姜是否可行?”朋友关于网络众筹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众筹也叫大众筹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和网络平台构成,发起人借助网络平台发布筹款项目,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它更为开放,门槛也低。
去年12月底,李毅军联合几个朋友作为发起人做了一份众筹计划书放到淘宝等网站上。短短两个月,陆续有32人加入,筹到50万元,姜园也随之扩大到51亩。
李毅军的众筹项目在筹资、回报和监管等方面做得很细。首先在股金方面,项目预估成本是50万元,前期1万元1股,后期根据加入时间段不同每股需1.1到1.5万元不等,其中大部分为资金股,只有一个技术股。另外入股也设有门槛,需要认同生态有机理念。“这个项目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获得生态有机的农产品,只想赚钱的,我们不要。”李毅军说。
在回报方面,产品的回馈是一种形式,姜园以优惠的价格优先提供给有需求的股东;其次,会根据股份进行资金回馈,现在已经在网上按10元/斤的价格预售了2万多元的姜。
目前,32个股东成立了股东会,选出了5名执行股东,李毅军是项目执行人。由于很多股东彼此不认识,相关计划和运营情况都在微信或QQ群等网络平台交流公示。股东可以在网上通过视频监控查看种植情况,也能随时来姜园参观。
4月16日,姜园开园种姜,全国各地的股东纷纷赶了过来。专程从厦门赶来的慕胜亮是新加入的股东,他也推崇生态有机理念,听朋友说网上有人众筹种姜,他就拿1.1万元入了一股。看到自己的钱“种”进了生态姜园里,慕胜亮有种强烈的参与感。
“众筹筹的不仅是钱,还有参与者的信任、资源和智慧等。现在钱够了,关键是怎么种和怎么管理了。”李毅军说。
身份难界定,众筹也犯愁
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未出台,农业众筹存监管缺陷
5月30日晚上七点半,天黑透了,带着工人锄草的李毅军才不情愿地收了工。众筹种姜大半年,他的困扰仍然不少。
众筹项目的身份界定就让李毅军很头疼。“姜园注册公司,工商局要求全体股东到场,这个很难做到,股东在全国各地,太分散。”李毅军说,公司注册不了,没有法人身份很多事不好办理,“有机认定就没法做。”
“农业众筹在国内刚兴起不久,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出台,工商局等部门的文件也有滞后性,很难对众筹主体做界定。”山东省社科院农村金融中心主任李岩说,众筹项目以网络为载体,没有法人地位,后期出现经营风险、相关责任分担和退出等问题很难寻求法律依据。
逐步逼近的经营风险也给了李毅军很大压力。日照的房春经家里三代人都种姜,他是李毅军众筹项目里唯一入技术股的股东,现在,他在曲阜帮李毅军种生态姜。“一亩地正常能产五六千斤姜,但生态模式预计只能产两三千斤,草太多,人工成本特别大,一亩地得投一万元。”房春经说。
众筹项目的监管也存在漏洞。“互联网金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工商局、银监局等都没有明确监管责任,也就是说没人具体管。”李岩说,目前众筹的风险控制只能依靠众筹平台解决,因此,众筹平台应有承担风险的责任,正规的网络平台会为投资失败(风险)垫付一部分资金。
李毅军在网络平台的选择上也思量了很久,最后他选了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网络平台,在那里有很多熟人,他的个人信用成了筹资最重要的砝码,“那里很多人喜欢原始点公益,大家有信任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账户管理等运营监管方面,股东才对李毅军比较信任,“相关运营数据和情况会在微信、QQ群里公示,比较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