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近日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4A”,对水稻危害最严峻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明显抗性。
该项成果15日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专家以为,珞红4A对水稻褐飞虱具有明显抗性,而且开花习性好,制种、繁种产量高,是海内外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
在位于武汉市花山镇的武汉大学水稻实验基地里,记者看到,统一块试验田里的不同水稻品种命运迥异:其他品种已被褐飞虱啃食殆尽、稻叶枯萎,而珞红4A新品种依然青翠、长势正旺。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先容说,褐飞虱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稻最主要的害虫,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对水稻出产构成严峻威胁,暴发年份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我国褐飞虱的发生面积常年在6000万亩以上,已经成为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第一大害虫。
朱英国说,褐飞虱的主要防治措施是药剂防治和抗虫性品种的利用,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不但对环境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负担,而且杀死了稻田中的褐飞虱天敌,因此选育和栽培抗虫品种成为褐飞虱综合防治的基础。
各国科学家都十分正视水稻抗褐飞虱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利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菲律宾、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水稻褐飞虱抗虫性研究。海内也有多家单位开展研究。
武汉大学研究职员通过对野生稻的研究,选育了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抗虫材料,鉴定、命名了多个野生稻来源的抗稻飞虱新基因,经杂交和多代回交,并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抗褐飞虱新不育系。
据悉,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早在1972年开始进行水稻不育和杂种上风利用研究,并于1974年育成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与袁隆平的野败型以及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以为杂交稻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目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已开始大面积工业化推广,并逐步打开国外市场。在越南、老挝、孟加拉国、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种植均表现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