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质的调控属于“内调、外控、合理用药”理念中外控环节的重要内容,池塘水体指标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生态养殖,防重于治”,合理的外部环境控制可以降低养殖对象的发病率,减少用药的成本。外部环境的控制关键在于养水,因此加强水体指标的监测与调控是外控措施的实际落脚点,及时了解各指标的状况才能使水质调控的具体实施方案有的放矢。池塘养殖中常用水质指标有:pH、DO、氨氮、H2S、亚硝酸盐、重金属等,下面介绍一些水体指标常见问题及调控方法。
pH值不稳
不同的池塘底质不同,容易造成池塘内水质偏酸性或偏碱性。水体中的藻类、青苔、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亦可以使pH升高,反之则pH较低。
危害:当pH过低时(pH<6.5),鱼虾蟹的血液载氧能力迅速减弱,造成生理性缺氧,即使水体溶氧充足也会出现大面积浮头;当pH过高时(pH>9.5),鱼虾蟹的鳃会受到强烈的腐蚀,影响鱼虾蟹的生理功能,pH过高还可以使水体中Ca2+、Mg2+及磷酸盐等沉淀析出,引起水体矿物质元素的缺乏。
调控方法:
(1)pH过高时可适当引用pH适宜的外源水,可单独使用或者搭配使用“绿水解毒安”与“强效乳酸菌”增强水体缓冲能力,改水稳水。
(2)pH过低时可适当引用外源水,可用“肥水精华素”、“鱼虾可乐”、“藻立生”适当肥水以逐步提高水体pH,同时搭配“爽底安”与“底生氧”改底稳定pH。
氨氮过高
氨氮是池塘水体重要的指标,正常指标氨氮为<0.2毫克/升,安全范围内的氨氮是池塘获得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之一。氨氮主要来源于养殖对象的排泄物、肥料、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氨氮的毒性与水体的pH及水温有密切的关系。
危害: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引起池塘鱼虾蟹明显的中毒反应,氨氮过高引起的急性中毒时会出现鱼虾蟹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会使鱼虾蟹代谢减少或者停滞,最终造成死亡。
调控方法:
(1)增氧:具备增氧条件的池塘可以增氧以使池水上下交流,促进水体整体溶氧的提高,并可使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得到逸散。
(2)可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使用1~2公斤沸石或活性炭,可吸附部分分子态氨,降低氨氮指标,缓解水体毒性。
(3)可全池泼洒“硝诺”配合“氨基酸解霸”,可迅速将氨氮降至安全值,隔天使用“绿水解毒安”与“强效EM”全池泼洒,解毒稳水。
亚硝酸盐过高
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主要是亚硝酸盐,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残饵、粪便、死草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最后转化为亚硝酸盐;另外,水体中如果缺少硝化细菌等固氮微生物,或者不恰当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固氮微生物杀灭,极易造成亚硝酸盐集聚,致使水体毒性增强,影响鱼虾蟹正常新陈代谢。
危害:亚硝酸亚过高对于鱼虾蟹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危害,导致大面积死亡。另外,亚硝酸盐过高还可导致鱼虾蟹食欲下降,鳃部组织出现病变、肿胀、增生,出现黑腮、黄鳃、出血、烂鳃,呼吸困难,反应迟钝。
调控方法:
(1)增氧:充足的溶氧能使硝化作用完全,避免中间产物亚硝酸盐的产生。
(2)合理的放养密度及饲料投喂方式可提高消化水平,减少残饵的剩余及过多粪便的排泄。
(3)可全池泼洒“硝诺”配合“增氧解毒安”,可迅速降低水体亚硝酸亚指标,隔天搭配“爽底安”与“底生氧”改底稳水。
溶氧不足
水体中溶氧的来源一方面来自空气中氧供给,另一方面来自水体中水草、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氧气在水体中的溶解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越高水体溶氧越低,水产动物的新陈代谢也是非常重要的耗氧源,另外养殖密度、有机质的分解、无机物的氧化作用都需要消耗溶氧。
危害:水体轻度缺氧时,鱼虾蟹出现不安,水面明显看出鱼虾蟹游动的波浪,个别鱼虾蟹头部浮于水面,呼吸加快,重度缺氧时,大量浮头,继而死亡。例如,在实际养殖中发现中国对虾在溶氧为0.4mg/L时,摄食基本停止,长时间会窒息死亡。
调控方法:
(1)增氧:传统增氧机以及虾蟹池塘微孔增氧设备要依据天气、气温适时适当开启,把握“晴开中,阴开清,连续阴雨半夜开”的原则。
(2)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可使用“藻立生”、“一肥”配合肥水产品适当施肥。
(3)可全池泼洒“底生氧”或者“增氧解毒安”,改底解毒,迅速增加水体溶氧。
硫化氢过高
H2S是由塘底沉积的硫酸盐、残饵和粪便、生物尸体等在缺氧条件下由细菌分解转化来的。硫化氢容易被对鱼虾蟹鳃表面和体表吸收,与其体内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毒害作用的Na2S,阻碍的正常呼吸,造成窒息而死。中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物含量应不超过0.2mg/L,而硫化物中分子态H2S的毒性最大,分子态H2S应控制在0.03mg/L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