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种培育
池塘前提: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平米为宜,池深40-60厘米,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厘米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笼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清塘培水: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公斤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每亩施300-400公斤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鳅苗。
苗种放养:鳅苗出膜第2天便启齿进食,饲养3-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每亩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前提的可适当增加。留意,统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进步成活率。
饲养治理: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尺度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厘米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品,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逐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厘米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平时应做好水质治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3-4厘米,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成鳅养殖
池塘建设:选择避风旭日、引水利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厘米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培水与放种: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100平米20-30公斤。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有流水前提的可适当增加。
饲养治理:在培肥水质,提供自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天天上下战书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色、摄食情况灵活把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公道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常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休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进步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捕捞运输
捕捞泥鳅,通常采用冲水、诱捕、干塘等方法进行。
冲水法: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四周。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捉。
诱捕法: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来泥鳅。
干塘法:冬季,水温降至15℃-12℃时,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获。先把水排干,将池塘、稻田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