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养殖的现状和生理特点分析
1、泥鳅养殖现状
泥鳅在野外分布广泛,数量多,但随着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泥鳅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们对泥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导致泥鳅的过度捕捞,致使我国天然野生泥鳅数量逐年下降。在养殖方面,没有规模化的商业养殖,仅仅依靠野生捕获,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泥鳅的需求,而且还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发展规模化的泥鳅养殖势在必行。近年来伴随着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不断兴起,泥鳅又开始在国内外市场走俏,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而天然的泥鳅资源因生活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农药的滥用,以及电力捕鱼的危害等因素影响,资源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商品已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日益增长市场的需求。鉴于此,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1]。
2、泥鳅生理特点分析
泥鳅的抗病能力强,食性杂,可以适应多种水域单独养殖、混合养殖,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狭小的水域中也能够摄食生长;泥鳅养殖占地少,投资小,收效大,饲养技术简单;泥鳅有很强的适应性,少疾病,高成活率;泥鳅繁殖力强,方便运输,种苗及饲料比较容易解决;泥鳅的生长速度快,而且产量高,泥鳅从幼鱼到成鱼上市一般只需6个月左右;泥鳅养殖方式多样,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增加效益[2]。
泥鳅养殖
二、养殖水域要求和苗种选择
1、对养殖水域的水质和土质要求
由于泥鳅本身的生理特性,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各种水质都能适应,包括自来水、地下水、河水、湖泊水等。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
泥鳅的生长非常不利(表1)[3];除了农药外,一些常用的消毒药物和化肥对泥鳅存活也存在着影响。
表1几种化学农药对泥鳅的致死浓度
除了水质外,土质对泥鳅的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土质养殖出的泥鳅的品质差别很大。底质为沙土的土质养殖出得泥鳅体色乌黑,脂肪含量少,骨骼也硬。而底质为粘土的水域养殖出的泥鳅一般体色偏黄,脂肪含量多,骨骼柔软,味道鲜美,所以在选择养殖的土质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黏土地质。
2、泥鳅种苗培育
泥鳅的种苗一般来源于野外捕获野生天然种苗、自然产卵繁殖或者是人工繁殖。野生天然种苗即为稻田、沟渠、小溪捕获泥鳅的幼苗。夏季暴雨后的稻田、沟渠进排水处,高温时节的阴凉水域处均比较集中,适于捕捞。通过该方法获得种苗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自然产卵是把雌雄泥鳅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在饲养池内产卵,以获得种苗。此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产苗率低,达不到大规模养殖的要求。
人工繁殖法是大量获得养殖所需的种苗的一种重要方法。人工繁殖所选用的泥鳅一般为大鳞副泥鳅,苗种主要是自己育种。育种一般采用自己培育的雄泥鳅作为亲体,而雌泥鳅则采用从外面选购,之所以这样育种,主要考虑到如果都采用自己培育的作为亲体,这样不利于繁殖,有可能出现近亲杂交的现象;如果都是采用外种,成本上要增加,而且外来的雄苗种精子数量往往不足;如果采用自己培育的雄种和外来的雌种,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和提高种苗的杂交性,这些品种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