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特征:
石斑鱼体长卵形,侧扁而粗壮。口大,具发达的辅上颌骨,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牙,两侧牙
细尖,可向内倒伏。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二粗棘,鳃耙中长,数
目较少。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一般具11鳍棘(稀少为10个),
14—18条鳍条,臀鳍具3鳍棘,8—9鳍条,第鳍棘最强。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形。幽门盲囊10—20个。
赤点石斑鱼一般体长20厘米,体形与青石斑鱼相似,但体侧无纵带和横带。鳃盖后缘有3个棘,前
鳃盖骨的后锯齿状。侧线显著平直。背鳍、胸鳍色;尾鳍弧形,上半部黄色,下半部褐色。
(二)生态分布:
石斑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糊口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
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山洞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品,白天则躲藏于山洞内。石
斑鱼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自相残杀现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
很广,可糊口在11—41%的盐度范围内,最适水温为22—28℃,18℃以下时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就
失去平衡。
苗种出产
(一)苗种捕捞
除了台湾省以外,目前我国石斑鱼的人工育苗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养殖的种苗主要靠自然海区的捕
获。捕捞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拖网捕捞
由二袖网和中心的囊网组成长方形的网片,长40米,高3.3米,网目0.7厘米,拖绳上系有贝壳、羽
毛等物,以惊吓鱼苗。拖网的缺点是鱼苗受伤较多,一般成活率只有70—80%。
2.围网捕捞
网呈长方形,一般网长10米,高1.5米,网目1.0—1.5厘米。上纲拴浮,下纲拴沉,两端结一麻绳
主缆。发现鱼苗后,顺风围捕,操纵须手勤眼快,动作协调,由深水向浅水围拉。捞苗时,网不要离水
,以免鱼苗逃窜。
3.小拖网捕捞
网具呈长方形,网长8—10米,网高50—80厘米,网目0.4—1.0厘米。上、下用竹竿支撑。功课时,
两人拖曳前进,步调一致,动作灵敏,上下网纲要拉得适当,才能得到满足的结果。在小潮过后,
就逆潮水呈半圆形向前围捕。围捕时,使网保持在一定的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鱼苗逃逸。
4.推曳网捕捞
网呈三角或形簸箕形,网目0.4—1.2厘米,底口拴沉8—10个,两侧拴推竿两根,下安木脚,以免
捕苗时陷入泥中。此网一人操纵,合用于在有小型水沟、滩面广阔的地方功课,一般在涨、退潮时推捕
体长2—3厘米的鱼苗。
(二)亲鱼来源
目前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现有网箱中精心培育, 在产卵前期筛选而成;二是从天然海区中捕捉并
用活鱼艇运回网箱或室内大水池中暂养。选择的雄鱼(从生殖孔可以显著区别雌、雄)要在2公斤以上,
轻压鱼体腹部能流出精液。 雌鱼选择在体重0.5~1.2公斤,体长35.0~45.0厘米,轻压腹部膨大而柔
软。
(三)人工催产和授精
雌鱼以每公斤鱼体打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500个国际单位(IU)或每公斤鱼体打针促黄体素释
放激素(LHRH)150微克, 雄鱼打针剂量可以减半。分两次打针,两针相距时间为24小时左右,打针部位
在背部肌肉。在一般情况下,经30~35小时后,成熟卵子较透明,用手轻轻挤压鱼腹部,鱼卵即从生殖
孔大量流入预先预备好的授精盆内,紧接着,再选取雄鱼,以同样方法将精液也挤入授精盆,然后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