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底部和养殖的关系
因为养殖是一个“污染”的过程,养殖过程产生的残饵和粪便及死藻除了一部分为池塘生物利用,大部分都沉积在池塘底部,所以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底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多余的有机物会引发几个的问题:
1、形成低氧环境。塘底生物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形成“氧债”。使虾处于低氧的环境,体质的下降对病害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
2、有害营养指标过高。过多的营养剩余,加上低氧的环境大量的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机酸等大量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对虾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3、有害藻类大量出现。底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水质的好坏。水体中藻类的繁殖所需要的营养一部分来源于底泥缓慢释放。但是过多的营养释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底部因为酸化,Ca、Mg、Fe、Mn等微量营养以不溶性盐的形式沉积于底泥难以释放,导致营养失衡,有益藻生长受抑制,喜富营养的蓝藻、甲藻等有害藻成为优势种,水质恶化;
4、有害菌快速繁殖。这种低氧气、高营养的环境弧菌等致病菌快速繁殖,这时如果处理不当对虾很快出现红爪、黑斑、肠炎甚至偷死等症状;
我们对134多张养殖池塘(养殖到100条左右)进行统计,其中有1/3左右的池塘会坚持改底,而2/3的池塘不改底或者很少改底。具体的对比如下表:
shui1.jpg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底在养殖中的重要性。那改底是怎么影响养殖的呢?
我们用下面的图来解释:
改底主要目的是减少塘底的有机物,进而减少生物耗氧量和整体池塘的营养水平。底部溶氧的提高会使弧菌等厌氧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同时减少了还原性毒害物质的积累,起到稳定菌相和提高对虾抗病力(应激减少)的作用。
此外池塘营养转化提高使得池塘营养水平维持在更合理的水平,富营养化水体的蓝藻生长受到抑制,对绿藻和硅藻等有益藻的生长更加有力,因此池塘的藻相更加趋于平衡。
二、改底的方法
1、物理改底
在实际养殖中,物理方法改底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进行。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碱性底质的池塘,可以只推1/2或者1/3的面积,这样既能达到改底效果,下一造培水也比较容易。二是增氧机,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通过上下水层的交换改善底部环境,减缓底部黑化。三是使用沸石粉等底部改良剂,可以吸附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但不能从根本解决底部问题。
2、化学改底
常用的化学改底产品有生石灰、季磷盐、粒粒氧。生石灰适用于清塘或者水体碱度、硬度偏低的池塘。具有杀菌和提高水体碱度硬度的作用。在养殖过程中可以使用季磷盐、粒粒氧等复合型的底质改良剂(如使用海联科池底安和粒粒氧),不仅能快速去除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且对虾没有毒副作用。
3、生物改底
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功能进行改底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芽胞杆菌、光合细菌和一些EM菌都具有改良底部的作用。但是因为很多生物改底产品耗氧严重,所以常规使用最好选用不耗氧或者微耗氧的菌(如海联科强力倍生源),不仅能减少塘底发黑发臭现象,而且对水质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4、比较化学改底和生物改底
三、如何做好改底
海大养殖技术主线中改底操作是养殖成功重要的一个方面。
1、清罾时,通过消毒改底降低池塘总菌数,减少虾子肝脏负担促进转肝。
清罾时使用1次,水卫士(1包3亩)。因为在清罾阶段,虾子摄食能力增强,会摄食大量的底部有机物,通过使用水卫士氧化塘底减少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另外水卫士可以杀菌功能,减少塘底的总菌数,给虾子创造相对舒适的环境(注意使用水卫士后要加开增氧剂,并在第二天补充强力倍生源)。
2、全程使用生物改底,持续分解转化有机物,保持塘底物质转化的通畅。
整个养殖过程使用倍生源(每包3亩)改底。放苗到30天每隔10天用1次,30天以后每隔7天用1次。在放苗到30天这段时间,池塘的溶氧相对较高,因此10天使用1次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改底效果。到中后期塘底迅速变差,更适宜有害菌生长,所以为了保持有益菌占据优势地位,需要每7天补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