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牛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则是对肉牛的饲养管理,此环节直接关系到肉牛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已越来越受到人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目前,世界上肉牛业发的的国家在肉牛上的投入越来越大,肉牛向品种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养殖科学化和生产优质化发展。其中包括了一些前人研究的科学成果,例如在肉牛品种引进与保存,到肉牛在饲养中给予的饲料配比和饮水以及其发病方面的科学诊断。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肉牛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分划出不同的育肥阶段,提高了肉牛的生产能力并缩短了育肥时间。
肉牛的生产模式不同国家有所差异,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生产目的的不同和当前消费市场的差别。
美国肉牛业的肥育制度比较单一,采用异地育肥,分3个期。一是哺乳期,即从出生到断奶,205天左右,这一期由母畜哺乳或补料,体重可以达到230千克左右;二是生长期,即把断奶后的犊牛放养到草场放牧,让其自由采食,大约210天左右,这期间体重将增长到330千克左右;三是培育期,将牧场放牧的肉牛集中转移到中部玉米产地的育肥场,育肥牛以露天圈养的方式,每个栏150-300头,在约125天的强度育肥后,重至约500千克进行宰杀。此育肥方式具有饲养肉牛的数量多,出栏率高,牛肉品质优良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阿根廷的畜牧业属放牧型畜牧业,牛群的养殖结构为:精料催肥的牛占17%,主要以精料催肥的牛占28%,采用天然草原放牧越冬与催肥的牛17%,越冬的牛19%,完成育肥待出栏的牛15%,其余牛占4%。由于阿根廷的牧场辽阔,所以其饲养牛的方式采用放牧方式,并且在放牧的基础上给予一些特殊时期的牛的补饲(包括配种期公牛、后备母牛、断奶期小牛等)。对于补饲的饲料选择,为避免动物性饲料的疾病传播,则是除骨粉外均选择植物性的蛋白饲料。
九十年代之前的澳大利亚至依靠其自身丰富的牧草资源对其肉牛进行育肥,但是由于随着对肉牛质量的进一步要求和九十年代后期的亚洲市场的崛起,澳大利亚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为草场放牧与育肥场育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整个生产过程约20个月,九成的架子牛饲养过程是先在天然牧场饲喂之后转入育肥场育肥,以大麦、小麦和燕麦等当地原料为精料。一般育肥时间为70-150d,日增重在1.2kg以上,体重达到500kg左右出栏。
加拿大的肉牛业发达,早在60年代初肉牛业已经具备了专业化生产特征,形成了两大独特的经营体系,放牧肥育和围栏肥育。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家庭牧场为主。一般犊牛在6-8月龄断奶,平均断奶重为250kg左右,犊牛断奶后要根据品种、体重、实施不同的肥育方案。小型品种犊牛断奶重达160-225kg时,仍要放牧120-150d,然后进入预饲期饲喂100-120d,最后转入100-150d育肥期,18-24月龄屠宰;中型品种的断奶犊牛体重介于225-275kg之间,直接进入预饲期预饲100-120d,最后进入育肥场育肥100-150d,14-18月龄屠宰;大型品种的断奶犊牛体重介于275-320kg,可直接进入育肥场育肥180-225d后屠宰。
英国肉牛饲养多利用粗放放牧场与部分永久性草地,肥育则多利用优质永久性草地和谷物集中产区的饲料资源。肉牛生产体系是基于牛犊生产类型、品种、产犊时间以及可利用饲料资源条件等而建立的一套科学饲养管理体制,分别为犊牛饲养体系、精料育肥体系、青贮饲料为基础日粮的舍饲育肥体系、草地放牧育肥体系和带犊母牛育肥体系。
由于日本土地面积小,森林多,牧草资源贫乏,决定了肉牛肥育以精饲料(全价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粗饲料的饲养模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饲养制度,分长育肥期、直线育肥和阶段性饲料调整。
法国肉牛生产方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多种多样化。其中传统的饲养方式为架子牛(包括不做繁殖的母牛或者肉牛)育肥36-40个月。但大部分还是集约化的育肥方式,在体重约为350到450千克左右,约饲养18-20月龄进行宰杀。
巴西的饲草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的10余倍,所以形成了巴西肉牛养殖模式上要以放牧养殖为主,98%为无人执守的围栏放牧,肉牛仅2%为集中育肥的模式,但管理较为精细,重视草场改良等。草地放牧并无自动饮水和补饲等设施,围栏大小约为100头爬。由于冬季牧草营养满足不了肉牛的营养供给,因此需在此时期给予集中育肥,时间长短一般约一季度左右。集中育肥有三种模式,分别为围栏育肥、半围栏育肥和冬季牧草育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