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型鸡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疫病,其可造成病鸡口腔和咽喉黏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及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假膜(又称为禽白喉)。本病潜伏期为4~8 d,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禽舍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维生素缺乏,并发葡萄球菌病、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体外寄生虫病时,本病可造成鸡大批死亡。
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不食,流浆液性、脓性鼻液。眼睑肿胀,角膜发炎,甚至失明,病鸡结膜内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鼻腔有脓性、浆液性液体或干酪样坏死物,鼻腔黏膜充血、红肿。口腔、咽喉黏膜有痘疹,有的形成假膜或棕色痂块,痂块不易剥离,强行剥离时,形成出血斑,痂块较大时,造成患鸡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2 实验室检验
2.1 接种试验 无菌采取病鸡口腔中的假膜磨碎,制成1∶5的悬浮液,将悬浮液刺种于30日龄健康雏鸡,被接种雏鸡5~7 d内出现明显的皮肤型鸡痘。
2.2 中和试验 将上述悬浮液加入双抗混匀后过滤。试验组滤液中加入等量的黏膜型痘病毒血清混匀,于37 ℃培养1 h后,接种9日龄鸡胚,对照组滤液中加入等量的正常血清后接种鸡胚。接种4 d后对照组鸡胚死亡,试验组鸡胚存活。
3 诊断
3.1 本病易与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支原体病相混淆,应注意加以鉴别。
3.1.1 传染性鼻炎患鸡有打喷嚏的症状,并对红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敏感。
3.1.2 传染性喉气管炎患鸡有咳血症状,且喉头充血、出血明显,其假膜易剥离。
3.1.3 支原体病患鸡有气囊炎,并对泰乐菌素、链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3.2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本例为黏膜型鸡痘。
4 治疗
4.1 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鸡,淘汰鸡按有关规定销毁。
4.2 眼部肿胀的病鸡先挤出肿胀处的脓汁或干酪样物质,然后用2%的硼酸液冲洗,冲洗后眼部滴入抗生素眼药水。
4.3 对口腔及咽喉的病灶可先剥掉假膜,然后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冲洗后涂碘甘油。
4.4 采取上述治疗措施的同时,饮水中加入适量病毒灵可溶性粉,每天2次,不加药的饮水中可加入水溶性VA,连用4 d。
5 预防
5.1 降低饲养密度,给鸡饲喂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30日龄的鸡,夏季饲养密度不超过15只/m2,冬季不超过25只/m2。
5.2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场卫生,定期消毒,定期通风,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啄癖或机械性外伤。
5.3 制订适合本地、本鸡场的鸡痘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来源:四川畜牧兽医杂志 作者: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 李中习
https://4665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