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是兽医界的一个专业名词,通俗来说就是广大养猪户所说的“大肚脐子”。笔者经过近20年的兽医临床观察发现,在养猪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仔猪脐疝有增多的趋势。
腹腔的内脏器官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出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内,称为疝,又称赫尔尼亚(Hernia)或赫尼亚。疝以幼畜多发,猪、马、牛、羊比较多见。仔猪脐疝是“猪疝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指腹腔内的肠管经脐孔脱出于皮下,形成小如鸡蛋黄大如皮球的脐疝。
仔猪脐疝在兽医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脐疝发生的原因是脐孔发育不全导致脐孔异常扩大,或腹壁发育有缺陷。这与其父母的遗传因素或者在母猪妊娠期的疾病、营养等因素有关。后天性脐疝主要是仔猪出生时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人工接产操作不当,过多牵拉脐带,断脐所留脐带过长或过短,向心端挤留的血液过多不能吸收,消毒不彻底等诸多人为因素引发脐带炎,进而有的发生脐疝。还有仔猪相互间的对脐部的吮吸等发生脐疝,这种情况在规模化猪场尤其是产床和保育床上的仔猪多见。
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如剪牙、断尾、补铁、去势、免疫注射、转群等捕捉行为,使仔猪强烈怒责或仔猪用力跳跃等原因,导致仔猪腹压骤然增高,肠管容易通过脐孔进入皮下形成脐疝。
脐疝发病仔猪中以公猪发生的比例大。仔猪脐疝没有季节性,也没有传染性,规模化猪场发病率一般不超过5%。
发生脐疝的仔猪不难诊断。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发病程度的不同,发病仔猪脐部呈单个鸡蛋黄状、鸡蛋状、鹅蛋状、大苹果状或皮球状的囊状物。一般质地比较柔软,听诊有肠蠕动音,触诊时可以将疝内容物(肠管)推压还纳回腹腔,可以触摸到脐孔(疝孔、疝轮)。但是发生结缔组织增生或腹压较大时,往往摸不到脐孔。如果发生嵌闭脐疝或者其内容物发生炎性变化而粘连时,触诊无可复性,并且患病仔猪伴有腹胀、疼痛表现和局部增温的情况(图4)。
个别仔猪发生呕吐,甚至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的全身症状。此时视情况需要结合穿刺法进行确诊
患有仔猪脐疝的猪只,如果不加以治疗或控制,最终随着日龄的增加,病情逐渐加重,疝囊逐渐变大、下垂,有的与地面摩擦导致皮肤受损而造成感染,甚至死亡。多数增重缓慢,料肉比增高,造成饲料浪费,出栏时间延长。预留种猪的猪只则失去种用功能而影响其商品价值,给养猪场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仔猪脐疝的治疗中,外科开放式手术疗法一般应用较多,但是操作相对复杂,而且如果操作过程中消毒不彻底,术后管理不当,也容易引起仔猪发生腹膜炎或再度发生脐疝使仔猪症状加重或死亡。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猪患病早期使用结扎法治疗仔猪脐疝,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至2014年的5年的时间,用结扎法治疗患有脐疝的仔猪共68例,成功治愈67例,治愈率98.53%,效果非常显著。
术前检查:检查患猪的脐疝状况,确定脐疝的性质。如果是嵌闭性或发生内容物粘连的,甚至有的肠穿孔的脐疝不能使用结扎法治疗。如果脐疝的内容物可以复位的,即可采用结扎法治疗。
术前准备:保定架(或施术助手)、14~18号外科手术缝合线或直径不超过1.5毫米的结实细绳。患猪需要禁食12小时。
保定施术:将患猪两后腿绑定在固定架上,呈倒挂姿势。也可以由助手抓住患猪两后腿将患猪倒提(如图6)。术者用手小心慢慢将疝内容物一点一点揉压通过脐孔还纳回腹腔,疝内容物完全彻底复位后,在紧贴腹壁的疝囊基部用缝合线或细绳缠绕两圈缓缓用力勒紧结扎,并施“外科结”或“三重结”的打结术确实结扎固定,距离打结处0.5~1.0厘米将多余的缝合线或细绳剪断,手术宣告结束(图7~图9)。
图6 脐疝仔猪术前倒提保定
图7 脐疝仔猪的疝囊结扎
术后护理:用结扎法“手术”后的病猪,如果是断奶仔猪,最好单栏饲养,术后的前5~7天不能喂得过饱,按顿饲喂,每顿七八分饱即可,并且给予易消化的半流食,然后逐渐过渡到湿拌料、潮拌料,最后过渡到干料及自由采食。
注意事项:
(1)早诊断早治疗。日龄越早进行结扎法手术,效果越好。疝囊过大不宜使用,一般仔猪体重不超过20千克,疝囊直径不超过6厘米为宜。同时注意与脐带炎的肿胀鉴别。
(2)疝内容物粘连、内容物炎症反应等不可复性的不能使用结扎法。
(3)操作中疝内容物(肠管)必须完全彻底复位还纳至腹腔中,才能结扎打结。
(4)打结必须方法正确,不能松脱或滑落。同时注意对公猪要避开包皮口、龟头、阴茎,不能将其扎死。
(5)结扎时使用的线要粗细适当,过细容易断落,过粗结扎效果不好。
(6)手术后,进行观察,一般在7天左右疝囊开始逐渐发生坏死,最终脱落。患处痊愈后,不用拆线。如果术后几天内发现结扎线(绳)有松动,可以在结扎7天后再行结扎一次。
(7)术后加强护理,尽量喂稀食或潮拌料。
治疗体会:结扎法是治疗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脐疝的最简单易行的好方法,而且效果确切,值得猪场和广大养猪户采用和推广。
养殖顾问 2015年第6期《中国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