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药物。如果对兽药的知识知之甚少或无知,错误用药,滥用药物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接触了很多养禽户,发现他们在使用兽药上存在着种种误区,增加了养殖成本,影响了疗效,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
误区一
认为“抗菌素万能”。有些养禽户鸡生了病。也不管什么病,拿了抗菌素就用, 一种不行再换一种。殊不知,抗菌素不能包治百病,滥用抗菌素,会造成耐药株的增加,容易造成二二重感染,并且污染环境。到了治病的关键时刻,挑选不到明显的药物,给治疗带来困难。对细菌感染的疾病,首先要诊断是什么病,再来挑选相应的抗菌素。有条件的要做药敏试验,以达到确实疗效。抗菌素用后再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菌群,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康复。
误区二
认为“疫苗也能治病”。如果鸡群发生病毒性疾病,可以用相应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来治疗,以中和体内的强毒。这种免疫是短暂的,一般只有15天左右,痊愈后要用相当的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干扰素”或“新城疫核酸”属于基因工程范畴,对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实践认为,如果鸡群早期感染了病毒病,用有些疫苗紧急预防是有效的,如新城疫、传喉疫苗等。如果疫情发展到中后期,用疫苗就会加重病情,鸡群死亡率更高。
误区三
认为“进口药比国产药好”。所谓药品的疗效好差,主要是药品的内在质量即有效成份。临床证明,国内许多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其疗效不亚于进口药品,有的还比进口药好。
误区四
认为“人用药比兽药好”。许多养殖户专挑人用药来防治禽病,一是增加了成本,二是违反了法规。国家在《兽药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禁止将人用药用于防治畜禽疾病。以前人用抗菌素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单位就能治好病,而现在用几百万单位疗效也不显着。其原因,细菌有了耐药性。
误区五
认为“药物都可以随意混合”。由于病情复杂,联合用药已是目前治疗禽病的方法。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之问的混和,有的会产生协同或增强作用,如青霉素或链霉素;喹诺酮类或氨苄青霉素等。有的则产生拮抗或减弱作用,基至无效。如喹诺酮或氟苯尼考;红霉素与卡那霉素。有的则产生理化作用或毒性作用,如氟苯尼考不能与磺胺类、卡那霉素混合,所以,联合用药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可擅自组合。
误区六
认为“不消毒我照样养鸡”。笔者认为,一家一户的养鸡必须重视环境及鸡舍的消毒,带鸡消毒和饮水消毒。并经常使用不同性质的消毒药交替轮换使用。经常性消毒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七
认为“药物在治疗时的用量,越大越好”。有些养鸡户,求好心切,在给病禽用药时,不遵兽医嘱任意加大用量,结果适得其反。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对机体都有副作用,任意加大用量造成药物中毒的病例屡见不鲜。临床上常见有喹乙醇中毒、痢菌净中毒、磺胺药中
毒等。笔者认为,任何药物的应用有个“度”,超过了极限就会中毒。实践认为, 以畜禽的体重来计算药物的疗效最好;个体治疗比群体治疗好;禽类饮水治疗比混料效果好。
误区八
认为“原料比制剂好”。不知什么时候,有些厂家把原料推向了市场,误导了养殖户“纯粉治疗禽病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名义上成本降低了,实际上疗效不如制剂。现在国家已明令禁止原料药投放市场。
误区九
认为“只要鸡群好,药残问不了”。畜禽的药残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大问题。由于氯霉素、克球粉等的药残使我国畜禽产品出口受阻的例子不少,招致国家经济损失惨重。现在国家已经三令五申解决药残问题,让人们吃上“放心肉、禽、蛋”。养殖户应在兽医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该停药时要停药,从根本上杜绝药残,以保证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