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前后的通风是指封闭猪舍中,从猪群的最低通风量直至猪群要转为夏季降温前的通风模式,通常是我国的大多数地区晚秋至早春季节的通风需要。本文不准备面面俱到的涉及猪舍工艺设计的所有方面,仅以猪舍冬季前后通风模式的决策过程为例,扼要列明猪舍环控系统集成的方法和过程。
1、秋冬春季通风的目标
冬季前后猪舍的通风,除了给猪群提供足够新风之外,减少舍内的湿度(水蒸气)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氨气、一氧化碳等)也是重要的目标。对现代猪种的适温范围及通风需求参数,目前整个行业仍沿用北美国家90年代的标准,也是目前畜舍环境控制设计引用最多的标准。这些参数已经考虑了呼吸量和带走有害气体的通风需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猪种种质不断改良,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足够的理由推断,现在我国所饲养现代猪只的代谢率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后体增热及呼气量均有明显增加。据笔者在我国新建环境控制猪场的跨季观察发现,使用原来通风参数的妊娠母猪舍,夏季通风降温明显不足,而冬季则常见舍内湿度偏大的现象。除了设计时因地而异考虑不足之外,猪群代谢率的变化当属主要原因。
因此,高密度养殖的猪舍依靠自然通风已较难实现,最低通风量也已不能照抄“旧教科书 ”上的参数 ,需要按照高效猪种做相应改变。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取通风量推荐范围的上限,甚至再高出一些。
2、秋冬春季通风的主要难点及要点
猪只冬季保温对猪的健康、生长和饲料转化率非常重要。保温的同时又需要通过通风换气,引入猪只呼吸所需的氧气,带走舍内产生的水蒸气和有害气体,因此寒冷季节的通风量不能太高也不能不足。由于新断奶仔猪对温度十分敏感,这种保温和换气的矛盾,尤以保育舍为最甚。
粪尿排泄区域安装地暖装置,可大大增加舍内的湿度和有害气体量, 进一步增加通风难度和能耗。
为了更好地利用机械设备,与断奶批次的母猪头数匹配,现代新模式的猪舍单元的进深和长度往往较大,不少新式猪舍超过20米进深,远超了自然通凤的长度限制(通常为16米)。以在我国华北平原,建设与1200 母猪匹配的500头/周的入舍保育猪为例,冬天最低通风量每单元只需 500×5=2500立方米每小时。这么小的换气量如果从风机对面的一侧风口入舍,即使通风量计算足够,也恐怕只有进风口附近的仔猪能接触到寒冷的新风,风机一端的空气则会十分污浊。冬季通风的难点之一就是要做到把有限的通风换气量,均匀地分布到整个单元的猪舍。
冬季通常不会采用纵向进风。大进深的猪舍一般是通过布于天花上的进风口来实现的。冬季天花进风不仅可以有计划地分布进风口,而且重要的是可使入舍的冷风与上升至天花面上的热气相遇,实现热交换后再落到目标猪群。
晚秋至早春的季节里,猪舍外界环境的温度、湿度每天都可能有波动,从而要求进舍通风换气量能根据舍内猪只的温湿要求,自动、平滑地作出调整。仍以华北平原的猪场为例,3月末的中午气温可能达到18℃,而晚上可能只有3℃,开/关式固定速风机进行通风换气,恐会造成幼龄仔猪的冷风流应激,诱发腹泻、肺炎等疾病。所以,冬季通风的风机,通常采用可调速风机,以应对温度的细微变化。
冬季换气对猪舍的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隔热和密闭性尤其重要。大进深的妊娠母猪舍,冬季最低通风量采取侧墙的地沟/地面风机换气,或可有助于入舍空气的均匀分布和调节。当然,猪舍转为纵向通风,这些侧墙风机则需窑闭,造成动力的部分闲置。
就我国目前的畜舍环控设备制造水平而言,将风机、调速、风口、水帘、卷帘等装置集成控制的控制器尚无可靠产品,而将部分设备手动控制的“半自动”控制往往造成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外虽有厂家尝试根据感应舍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甚至氧气的量,来控制换气量,但是生产实际证明,目前根据舍内温度变化设置的控制器,已能很好满足清除有害气体的要求,温控指示的控制器仍是市场的主流。
3、实现冬季通风目标的主要途径
针对冬季通风的要求和难点,猪舍设计和建筑首先应考虑使用隔热材料的墙体。砖混墙体的重要缺点是吸湿,使用几年之后隔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湿冷的长江流域,应尽量减少大量使用砖混墙体。减少用单层玻璃钢窗的使用,减少窗墙比也是增加隔热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