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养猪 > 饲料搭配返回

黄曲霉毒素的的危害及霉变饲料的处理

  黄曲霉毒素(aflatoxius,AF)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伦敦郊区发现,那时10万只火鸡突然发病死亡,追究原因是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研究发现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AF所致。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目前已发现有20种之多,已确定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AF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物质,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甲类致癌物[1-2],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止死亡。许多国家对AF的产生、代谢、毒性、分析方法和去毒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检测方法的改进。现已从传统的去毒方法向生物降解方面发展。
  在我国,谷物、饲料、食品等黄曲霉毒素的感染状况较为严重,对河南、山东、湖北、安徽4省的调查发现饲料中曲霉菌检出率为75. 5%,而在全国28个省市区的调查,谷物、饲料中共分离鉴定分23属73种霉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曲霉属,为87.7% .湖南省对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的26个市县的饲料厂和养殖场分不同季节采集了猪、鸡全价配合饲料样品121份,进行分离鉴定,检出霉菌9个属28个种,霉菌感染率为100%,其中曲霉菌属感染率最高为95. 4%.在广西,玉米黄曲霉菌检出率为71%,谷子为71. 4%,花生为70. 1%,豆类为31%.我国从地区看,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饲料普遍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梅雨季节史为霉菌生长及产毒提供了有利条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要比北方地区史严重-些。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玉米、大豆、棉籽、花生油、稻谷、大米等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
  一、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降低采食量,影响生长速度和生产能力污染饲料原料的黄曲霉菌所产生的酚,可导致饲料养损失,降低营养价值。同时与饲料自身所含酚和其他因素作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使饲料的感官性质恶化,导致适口性差,畜禽体重和采食量下降。其影响程度与畜禽品种、日龄、接触黄曲霉毒素的剂量和时间长短、环境等因素有关。
  损害组织器官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肝毒素,对所有动物都引起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小叶中心坏死,胆囊水肿,黏膜肌层和浆膜下积液,常因严重肝脏出血而死亡。黄曲霉毒素能抑制磷脂及胆固醇的合成,影响脂类从肝脏的运输,使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肝肥大。但在家禽中毒早期肝脏先萎缩,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脂肪在肝脏沉积才出现明显肝增大。
  抑制免疫机能 黄曲霉毒素可使畜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力降低,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使疫苗接种失败致癌和致畸 大量的试验资料证明,黄曲霉毒素具有明显的致癌和致畸作用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危害的临床表现:
  猪急性毒性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口渴、便血、生长缓慢、发育停滞、皮肤出血或充血。随后出现抽搐、过度兴奋、黄疸等症状。中毒的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出血、坏死和胆管增生,也可见到肾脏损伤。慢性毒性:动物生长迟缓,体重减轻。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肝功能变化明显。我国广西地区流行一种猪的“黄膘病”,是由于病死猪皮下脂肪呈黄色,故名黄膘病。
  家禽中毒主要症状:食欲减退、羽翼下垂,发病后一直昏睡,一周后死亡。死时,头向后背,脚向后伸。解剖时发现,肝脏出血、坏死,肾脏肥大。病理检查时,发现肝实质细胞退行性变,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 .
  二、霉变饲料的处理物理脱毒法烘烤法 这是较原始的一种脱毒方法,它通过将受污染的饲料在110~160℃的高温下烘烤20~30 min,这种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能源,还会破坏原料本身的一些营养成分,而且对黄曲霉等热稳定的霉,也很难灭活,通常已不再采用。
  辐射法 紫外线照射不但可以杀死霉菌的菌体,还可以破坏霉菌所产生的毒素。将污染上黄曲霉的饲料铺成薄层,用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照射,去毒素率可达97 %~99 %.但这种方法常占用较大的面积,难于大批量实行,同时也会对营养成分有部分破坏。
  寡糖类 寡糖又称低聚糖(包括果寡糖、乳寡糖、木寡糖、甘露寡糖等),研究发现此类聚糖能通过物理吸附方式吸附毒素。对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等效果较显着,且安全、无毒,还可促进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增殖,降低肠道中pH,抑制病原菌的滋生,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但相对而言成本较高,不适合作大批量的毒素吸附剂来添加。
  挑除法、暴晒法、水洗法、液体抽提法等,往往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量太大,难以规模化进行,而且准确度得不到保障。
  化学脱毒法碱处理实际生产中常用石灰水和氨处理污染的饲料,黄曲霉素结构中的内酯环在碱性条件下被打破而形成香豆素钠盐,从而破坏毒素,达到去除目的。氨处理对黄曲霉素是实践中最常用、较有效的办法。通常将污染玉米的含水量升至超过18 %,超过25℃时用氨蒸气处理14 d后,再将玉米干燥使其水分降至10 %以下,除去玉米表皮中的氨。通常氨浓度达2 %就有效,但对玉米赤霉烯酮效果不理想,可能是由两者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
  氧化剂处理 用氧化剂(攻击分子的不同部位)重亚硫酸盐、过氧化氢、漂白粉和氯气试图通过改变毒素结构,但结果不一致。应该注意,化学物质降解和灭活霉菌毒素,只能对某种毒素有效,而对其他毒素不能降解,同时这些化学品的的残留问题无法有效而经济地解决,多数是不实用而且有潜在的危险。
  吸附法即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使毒素在经过动物胃肠道时不被吸收直接排出体外。这是目前应用较广,较为成熟、经济可行的一种毒素脱毒方法。
  活性碳 活性碳因其高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酵母或酵母的细胞壁成分酵母细胞壁上的多糖、蛋白质和脂类产生的特殊结构,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对霉菌毒素产生吸附力。Gardner(2004)发现,从澳洲白蚁小肠后部,分离出来的酵母菌株,能有效的降解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酵母细胞壁可以吸附2.7 mg/g玉米赤霉烯酮,并且可以在10 min内达到平衡。 [ 四川养殖网 https://www.46659.com ]
  • 上一篇: 养猪场配制饲料的配制方法

    下一篇:提高养猪饲料营养的技巧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