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羔羊最易患病,多为群发。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北方、西北等养羊较多的地方也较常见,是羊的主要疫病之一。
羊口疮病毒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卵形的线团状,其表面呈绳子结构,上下以若干“8”字形交织排列,颗粒外面有一层膜。该病毒可在牛、绵羊、山羊的肾细胞以及犊牛和羔羊的睾丸细胞上生长,并产生细胞病变。其对外界环境的抵挡力较强。干痂在夏季阳光下暴露30 天~60天才丧失传染性,散落于地面经秋、冬、春三季仍有传染性;干燥的病料在低温冷冻前提下可存活数年之久,在室温中可存活5年。该病毒对热敏感,但必需达到一定的温度,如60℃30分钟和64℃2分钟可灭活,而55℃下20分钟~30分钟却不能杀死病毒。对乙醚有抵挡力,而对氯仿敏感。常用的消毒药有 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
流行特点
本病只危害山羊和绵羊,以3月龄~6月龄的羔羊和幼羊最为易感,常呈群发性流行,羔羊发病率可高达100%;成年羊发病较少,多为披发。人和猫也可感染发病。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特别是病羊的痂皮带毒时间较长。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健康羊常因皮肤、黏膜擦伤处接触到病源而感染发病。本病无显著的季节性,但以春夏季发病较多。因为病毒的抵挡力强,羊群一旦被感染则不易清除,可持续危害羊群多年。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在期一般为2天~3天。
其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即唇型、蹄型、外阴型,偶见有混合型。
唇型 为最常见。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雀斑,继而发展成水痘或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由,痂垢就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周~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峻病例,患部继承发生丘疹、水泡、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唇部,面部、眼睑和耳廓,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往往伴有肉芽组织增生,使得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严峻影响采食,病羊逐渐衰弱死亡。病程长达2周~3周。有的病例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使病情加重。口腔黏膜也常受害,在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上形成脓疱和溃烂,伴有恶臭味。少数病例可因继发性肺炎而死亡。通过病羔羊的传染,母羊奶头皮肤,也可发生上述病变。继发性感染还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第四胃。
蹄型 多发生于绵羊,山羊极少见。多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多见一肢患病,有时也有多肢甚至全部蹄端患病。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形成溃疡。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可波及皮基部和蹄骨,病羊跛行,长期卧地。间或还有在肺脏、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峻者因衰弱或败血症而死亡。
外阴型 此型少见。患羊阴道泛起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和四周的皮肤肿胀、痛苦悲伤,泛起溃疡;乳房、乳头的皮肤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还会发生乳房炎。公羊的阴鞘肿胀,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单纯的外阴型很少死亡。
诊断
本病根据临诊症状(口角附近泛起丘疹、脓疱、结痂及增生性桑椹状痂垢)及流行情况,不难做出诊断。要做进一步鉴别诊断,可采取水泡液或脓疱液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然后检查包涵体,或对病料负染色直接在电镜下观察。此外,还可用血清方法诊断,如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反常反应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