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山羊巴氏杆菌病的特点是发病突然、来势猛、传达快、病程短促、死亡率高,经产母羊发病较多,羔羊次之。
一、临床表示
发病急促,有的羊放牧时突然不吃草,不能行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 41 ℃ ,低声嘶叫或哼哼, 口吐白沫。有的羊白天放牧吃草时还正常,但第二天早晨却突然死在圈里。
二、剖检变化
解剖死亡羊只所见变化基本一致。肉眼可见皮下组织及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淤血或点状出血;肝脏肿大,有许多大颗粒、灰白色的坏死点;心脏有出血点,脾脏正常,肺脏淤血和小点出血,有豆粒大坏死灶,肾脏土黄色, 胃底出血,小肠大面积出血:气管充溢气沫,喉头有出血点。
三、诊断
对某养殖场发病羊采心血、肝、脾涂片,分别用美兰、姬姆萨液染色,镜检出两端浓染的球杆菌。
采脾样本置于普通肉汤内,于 37 ℃温度中培养 24 小时,肉汤浑浊,有粘稠沉淀物,轻轻摇动后,试管中心呈发辫状。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球杆菌,两极浓染,该菌无芽孢与荚膜。生化反应:使葡萄糖发酵,乳糖不发酵。根据培养特性和菌体形态及染色特征,诊断为羊多杀性巴氏杆菌。
四、治疗
1 对羊群采取综合性防治效果较好。药物治疗采用安痛定、青霉素、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天注射 2 次。对未发病的羊普遍口服菌速净,每天 2 次。
2 病羊要与假定健康羊隔离饲养,并用 2 %苛性钠溶液对圈舍和饲养用具普遍消毒 1 次。
3 由于健康羊上呼吸道内带菌,健壮时不显致病性,但当其内外因条件发生变化,如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草料品质不好或其他应激因素影响,就容易诱发本病。因此,养羊专业户应注意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