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防治方法
本病多发于年龄两季,是由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兔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并伴有大量流
涎,故又称流涎病。发病率约60%,死亡率可达50%。本病主要危害1-3月龄的幼兔,断奶后1-2周龄的子兔最常发病。
(l)临床症状该病潜在期一般5~7天。发病初期口腔黏膜潮红、充血。随后,在唇、舌、硬腭及口腔黏膜等处泛起粟粒大至扁豆大的水疱,水疱内布满含纤维素的清朗液体。不久水疱破溃,形成烂斑和溃疡-同时大量流涎。跟着流涎使下颌、髯、颈、胸部和前爪沾湿,该处的绒毛粘成一片,局部的皮肤,因为常常浸湿和刺激,而发生炎症和脱毛。外生殖器也可见溃疡性的损害。常因为细菌的继发感染而引起唇、舌、口腔及其他部位黏膜坏死,并伴有恶臭。
因为口腔黏膜损伤,引起食欲减退或不食。跟着损害加重,则表现发烧、沉郁、腹泻、消瘦、虚弱。病程一般2-10天,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解剖可见口腔黏膜、舌和唇有水疱、糜烂和溃疡。咽、喉头部会萃有多量泡沫样的唾液,唾液腺肿大发红。胃扩张,布满黏稠的液体。肠黏膜特别是小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尸体十分消瘦。
(2)诊断根据流涎和口腔病变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毒学或血清学试验。但需留意与兔痘、化学药物、有毒植物、真菌毒素的刺激和物理性损伤等引起的口炎区别。
(3)防治本病在健康兔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时病毒经舌、唇和口腔黏膜感染。饲养治理不当,饲喂霉烂和带刺饲料,引起抵挡力下降和黏膜损伤时更易感染。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对病兔只能做一些对症治疗。可用磺胺或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0.1克内服,天天1次,连服数天;口腔用2%硼酸液或明矾水冲刷,涂碘甘油或青黛散,并用苏打水作为饮水;脱水严峻时可适当补水,用金银花或野菊花煎水拌喂,并给予优质柔嫩易消化饲料,避免使用粗硬饲料再损伤口腔黏膜。
平时应加强饲养治理,特别是在年龄两季要严格卫生防疫措施,防止引进病兔。对健康兔也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预防,每千克精料拌人5克,或每千克体重0.1克内服,天天1次,连用3~5天。发现病兔立刻隔离治疗,并加强饲养治理。兔舍、兔笼及器具等可用2%烧碱液0.5%过氧乙酸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