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兔仅仅凭借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雄厚的资金不能代替宝贵的养兔经验,不怕辛苦也不是养兔成功的全部。家兔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养兔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常言说“养兔是好汉子不干,赖汉子干不了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物质准备,没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养兔是难以成功的。为了降低新养兔场(户)的投资风险,提高养兔成功率,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先学技术后投资。养兔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是很难成功的。笔者接触过很多人,养兔中遇到困难向笔者求助时,往往说不明白,提问题也不知从哪儿说起,暴露了专业知识的欠缺。因此,希望从事养兔的朋友要耐下心来学习养兔技术。可以通过读书(最好购买几本实用的养兔小册子)、订阅报纸和杂志,从中学到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养兔技术;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养兔会议,或者专家举办的养兔技术培训班。
2.先当学徒后上路。养兔光有理论不行,它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必须与养兔实践相结合。不亲自动手,理论水平再高,也很难养兔成功。为了少走弯路,希望新手不要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到附近成功的兔场参观学习。最好到一些大型兔场打工半年,或义务帮工一段时间。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再在老饲养员的带领下,通过亲自动手养兔,掌握养兔的基本操作技能,会事半功倍。
3.做好物质准备。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调的是物质准备在一场战争中的重要性。养兔如打仗,要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养兔的准备主要包括:(1)建兔舍。根据地区气候特点,选择兔舍形式;根据养兔规模,确定兔舍面积。一定要注意: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邻近水源、电力充足、远离噪源、污染源和居民点。(2)兔笼准备。兔舍是兔子的房,笼子是兔子的床。而笼子的好坏决定养兔的效率,甚至发生疾病的种类和频率。笼具要做到大小适宜、科学合理、简便实用。可以购买成型的金属笼具,也可以自己动手砖砌或水泥板垒砌。兔笼最关键的部件是底板,也叫漏粪板,以竹板为佳,间隙1.2厘米为宜。板条相互平行,上无钉头,侧无毛刺,表面平而不光。(3)笼具选择。饲料槽、饮水器、产仔箱是养兔的三大重要工具。饲料槽最好是自动漏料,随吃随漏。容量以保证一个笼内的所有兔子一天的采食量为宜,悬挂于笼门上,笼外加料,笼内采食;饮水器最好为乳头式自动饮水器。但是,目前一些国产饮水器漏水现象严重,是养兔的大忌。产仔箱是母兔产仔育仔的场所,要求模拟洞穴环境,创造温暖、安静和光线黯淡的环境。一般木制为宜,大小适宜。(4)备足饲料。种兔引进之前要准备饲料。根据供种兔场的饲料配方备料,起码要够三周的使用量。注意饲料原料的质量,防止霉变。(5)疫苗和药物。要准备一定的疫苗和常用药物。一般小规模兔场,仅仅准备兔瘟疫苗即可。大型兔场可以准备巴氏杆菌—波氏杆菌二联苗、A型魏氏梭菌疫苗;适当准备一些助消化防治腹泻的药物,抗菌消炎药物,预防球虫病、疥癣药物和外伤消毒药物即可。
4.安全引种。种兔质量决定兔场的未来。因此,引种至关重要。首先决定引什么品种?要根据当地市场行情,决定饲养家兔的经济方向。对于我省多数地区来说,以獭兔为主,肉兔为辅;第二,就近引种。提前调查当地信誉较好的种兔场,尽量在附近兔场引种,以缩短运输路程,减轻运输应激,节约运输费用。引种一定要注意种兔的质量:品种纯正、档案齐全、系谱完整,资料可靠。以3~5月龄的后备兔最佳。要引进健康的种兔,尤其是注意传染性鼻炎、皮肤真菌病、疥癣病,严禁将病兔引进兔场,造成永久的遗憾。
5.由少到多逐步发展。一些人,尤其是转产的企业家,不了解养兔的一般规律,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大量引种,造成重大损失。无论是未来发展规模多大,都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逐渐发展。对于一般农户,30只起步不算少,而对于投资较大的兔场,以200只左右起步就足可以了。
6.程序操作。种兔引进之后,由于运输应激、环境应激、饲料应激和管理条件的变化,很容易在引种后3周内出现问题,尤其是前三天问题最容易暴露。主要发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要记住以下口诀:先静后动,先饮后喂,先补后驱,先养后配;宁粗勿精,宁饥勿撑。先静后动:运输之后让兔子在安静的兔舍内休息,减少惊扰,以便进行精神紧张的缓解和机体机能的恢复,然后开始日常管理。先饮后喂:先饮水,后喂料,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预防消化系统疾病;喂料要少,前三天喂量相当于平时的一半左右。先补后驱:种兔经过长途运输,精神高度紧张,机体疲劳,免疫机能降低,要先进行机体免疫机能的恢复,给予补充一定的电解多维。经过1~2周之后,按照常规进行驱虫或疫苗注射。先养后配:对于体重较大的兔子,引进之后不可马上配种,要饲养一段时间,以3周后配种为宜。宁粗勿精:配制的饲料中粗饲料比例尽量多一些,宁可多喂一些青草或干草,决不可以降低粗纤维含量,以防止腹泻病的发生。宁饥勿撑:引进的种兔,在前1~2周内,宁可让它处于半饥饿状态(七八成饱),也不可让其吃得过多,以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