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鳖虫,又名土元、地乌龟、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大量出口。地鳖虫以前主要是野生的,靠人工捕捉入药,因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野生地鳖虫逐渐减少,形成了货缺价昂的态势。因此,从1979年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开始了人工饲养地鳖虫。
经过二十年的迅猛发展,地鳖虫养殖已成为人们发展庭院经济最为简便快捷的项目之一。地鳖虫养殖专业户,联合体,专业村层出不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其养殖技术日趋完善,加工水平有明显提高。不少地方的农户也确实靠养殖地鳖虫发了财。但与此同时,在地鳖虫养殖这个行当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区。
误区之一:舆论误导
地鳖虫养殖在中国短短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两次截然相反的舆论洗礼。第一次是在人工饲养地鳖虫之始,它被人为地美化成致富财神,人们认为人工饲养地鳖虫省工省料,干净无味,没有声音,占地少,而且投资少、见效快、获益高,男女老少有无文化都可饲养,都可轻轻松松地赚钱。这就使本身就让人难得一见,颇具神秘色彩的地鳖虫被传扬的神乎其神,由此也形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地鳖虫养殖热潮。
但是,毕竟当时地鳖虫的主要用途是入药,再加上当时根本没有进行深加工开发,使地鳖虫生产一度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亦一度大幅下跌,这与人们要求快速效益的心理相去太远。人们对地鳖虫养殖开始抱有怀疑态度。更有甚者认为地鳖虫养殖根本没有前途?一时之间,地鳖虫生产,举足维艰。这是舆论的第二次洗礼。
即使目前,人们对地鳖虫的认识仍存在一种投机心理,认为其行情时好时坏,行情好时养殖可大捞一把,不好时也赔不多少,有的干脆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其实,如今地鳖虫养殖和其它畜牧品种养殖没什么两样,随着规模化发展和产品深加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行业正一步步向产业化迈进,养殖风险也会越来越小,将逐步走向正规。所以社会舆论没必要神话它,亦没必要贬低它。
误区之二:诱惑与堕落
地鳖虫养殖业的吸引人之处还是在于它的高利润,受这种利润的趋使,一些地鳖虫养殖公司、场家和养殖户,往往更热衷于炒种倒种,从中牟取更大利润。他们往往采取上门供种,押金放种和高价回收、刊登虚假广告等手段,诱使养殖户高价购买种源。可收取高额引种款后,他们就甩手不管,失信于民,或者更干脆卷起巨款溜之大吉,使养殖户蒙受损失。这给地鳖虫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和混乱。
误区之三:标准与管理
近年来,虽然经过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地鳖虫养殖业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由于各种原因,该行业至今还未能形成一套正规的饲养管理标准和质量评定标准。有一些真正懂行的养殖场家和个人,往往又挟技藏私,不肯轻易将技术外传。因此,目前不少地方的养殖单位和个人都是边养殖边摸索技术,然后再借鉴自己的养殖经验配制饲料,制定饲养标准。
标准的不统一必定带来管理混乱。不少养殖场家缺乏良种繁育体系,不注意种虫的筛选,培育及优化配种。大小同池,近亲交配现象严重,致使地鳖虫品质越来越差,个体越养越小,品种退化,抗病力减弱,
产卵量、孵化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 出路:提高与规范
既然地鳖虫养殖业出现这么多问题,就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改进。山东省一家地鳖研究所的一些做法就值得业内人士借鉴。该所在许多地方养殖地鳖虫不先找销路,而是优先立足于提高科技含量,重点研究了地鳖虫的温室无冬眠养殖技术,良种繁育技术,高效饲养管理技术和地鳖虫高蛋白绿色食品开发,建起了规模养殖场,并和全国多家中药材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采取"研究所+养殖基地+养殖户"的模式,发动养殖户加入到公司,使养殖户成为了公司的一分子。公司对养殖户实行长期免费技术与信息跟踪服务,及时准确地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市场动向告知养殖户,并长期回收产品进行统一加工。而且支持养殖户参与到公司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来,鼓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出谋献策,这样公司和养殖户组合成为一个利益共享的企业实体。企业内部亦逐渐形成了少量产品能自行加工,大量产品能集中销售的大好形势。走出一条分散饲养,集中管理、统一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化之路。极大地避免了行情起伏带来的风险。
总之,中国土鳖虫养殖业发展的时间还是太短,虽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但只要认真对待,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拓展深加工渠道,实施科学饲养管理,就能创造未来市场,发展市场,前途还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