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畜牧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陈长生
蹄叶炎指蹄真皮的弥散性炎症,其常发于马、骡等家畜的两前蹄或两后蹄或单独一蹄。
1 病因
1.1 消化机能紊乱 突然改变饲料、长期饲喂含蛋白质丰富的饲料及霉败饲料可造成马肠道产生组织胺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血液,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并使马蹄真皮的血管扩张、充血而成蹄叶炎。
1.2 使役不当 过劳,长期在硬地上站立,长期休息后突然使役,可使马机体组织内的乳酸、二氧化碳产生过多,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刺激蹄真皮血管,导致充血、瘀血而成蹄叶炎。
1.3 蹄结构缺陷 低蹄、高蹄、广蹄、倾蹄等,马躯体过大,蹄部负担过重均是导致蹄叶炎的诱因。修装蹄不均、延迟改装期,蹄底过削,蹄铁面过狭、铁脐过高等均能造成马蹄部过度劳累而发蹄叶炎。
1.4 其他因素 内毒血症、高热、严重疝痛、腹泻、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可导致蹄叶炎并发。料伤型蹄叶炎是由于饲喂太盛,加之马运动不足,致使脾气结于胸中,瘀血凝于蹄而病。走伤型蹄叶炎多因马劳役过重,奔走太急,役后失于牵遛,瘀血滞气结凝于胸膈,侵于四肢和蹄头并滞而不散所致。
2 症状
2.1 急性 病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站立和运动。病马姿势改变,如果两前蹄患病,病马的后肢伸至腹下,两前肢向前伸出,以蹄踵着地,两后蹄患病时,马的前肢向后屈于腹下,如果四肢均发病,马的站立姿势与两前蹄发病时类似。
强迫行走,病马运步缓慢、步态紧张、肌肉震颤,触诊病蹄可感增温,特别是靠近蹄冠处,其指(趾)动脉亢进,叩诊或压诊时敏感。病马可视黏膜充血,体温升高达40~41 ℃,脉搏80~120次/min,呼吸50~60次/min。
2.2 亚急性 病马症状较轻,姿势稍有变化,不愿运动,蹄温变化或指(趾)动脉亢进不明显。急性和亚急性蹄叶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蹄叶炎。
2.3 慢性 病马蹄形改变,蹄轮不规则,蹄前壁、蹄轮较近,蹄踵壁增宽。慢性蹄叶炎最后可导致形成芜蹄,病马蹄匣变狭长,蹄踵壁几乎垂直,蹄前壁近乎水平,站立时,其健蹄与患蹄不断交替负重。X线检查有时可发现病马蹄骨转位及骨质疏松,蹄骨尖被压向后下方,并接近蹄底角质。严重病例蹄骨尖端可穿透蹄底。
不论是急性病例还是慢性病例,都应通过X线检查确定蹄骨的转位程度或蹄骨远端的移位程度。
3 治疗
3.1 除病因 对急性蹄叶炎应及早确定致病病因,以进行对症治疗。
过食谷物引起发病的,可用胃导管给予石蜡油3 000~4 000 mL,以助排出致病物质。
对子宫内膜炎引起发病的,可用0.1%高锰酸钾或0.1%雷佛奴尔或0.05%新洁尔灭1 000~2 000 mL冲洗子宫,然后将庆大霉素20万U,甲硝唑1 g用生理盐水稀释,配制成500 mL溶液注入子宫。如果病马症状严重,可选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噻呋钠+甲硝唑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2 镇痛和消炎 如在发病48 h内做出诊断,可应用周围血管松弛剂,如乙酰丙嗪改善蹄部血流,同时使患马镇静。
肌肉注射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年马肌肉注射40~60 mg),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肿胀、渗出。
此外,应用保泰松或氟尼辛葡甲胺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也可抗炎、镇痛。
3.3 改善微循环 疾病早期,为减少炎性渗出,可对患蹄进行冷敷或冷蹄浴,每天治疗2次,每次1~2 h,2 d后,为促进吸收,可进行温蹄浴,每天浴蹄2 h,连用5~7 d。
3.4 改善饲养环境 急性病例应限制饲养在马厩中,地面铺以厚沙,以免蹄骨转位或加重病情。
慢性蹄叶炎病例,当蹄骨的稳定性恢复时,需进行正确的削蹄。由于蹄踵部蹄冠带处的血液供应好于蹄背侧中线部,故应将过高的蹄踵削至正常高度,修整蹄尖有利于蹄骨的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