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N.巧n行口J口) 又名膨颈蛇、饭铲头、吹风蛇、枷领蛇、蝙蝠蛇等,属于爬行纲、眼镜蛇科的前沟牙类的一种剧,拉蛇,具神经性蛇毒混合性毒素,排毒量多。其肉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供药用,有通经络、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川冲经痛。除去内脏及头,洗净,同金环蛇、灰鼠蛇浸泡于纯净的米酒中9~12个月,即制成我国著名的“三蛇酒”,有祛风、活络、舒筋、活血祛风湿、强壮等作用,主治风湿症、半身不遂、腰痛等症。蛇毒还可以用来制造抗蛇毒血清,是一种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另外,蛇胆可以入药,性寒、味甘、苦。有化痰除湿、清肝明目、平肝息风解毒之作用。主治肺热咳嗽、急性风湿关节炎、胃热疼痛等。春、夏季节捕杀蛇取胆囊,将胆口端扎紧,悬挂阴干或将蛇胆切开浸酒即蛇胆酒,功效同三蛇酒。蛇蜕角质蛋白质含有19种氨基酸,也可药用。
眼镜蛇体较粗,体长1米多,头部呈椭圆形略扁,颅顶鳞之后没有眼镜王蛇那样一对大的枕鳞,无颊鳞。有上唇鳞7片,下唇鳞8片,眼前鳞1片,眼后鳞2~3片,颈部鳞列23~26行,中段背鳞21(19)行,肛前鳞列15行,腹鳞164~178片,肛鳞2片,尾下鳞全为双行、43~50,‘}.。头背及体背呈黑褐色,当激怒时肋提肌收缩,头部扩展使颈部膨扁,显见皮面上有一对白边黑心眼镜状斑纹,故名“眼镜蛇”。其背面黑褐色,并布有黄白色狭长横斑15个,有时间可见个别有较细窄的白色横纹,幼蛇尤为显著。腹面色较浅,前段呈黄白色,其后渐次为淡黄色、黑褐色,尾长11~21厘米(图31)。
眼镜蛇栖息地较高,一般位于海拔1 0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山地地带的灌木丛及竹林中或溪水边。 图。’眼镜蛇春、秋两季多在洞穴附近活动觅食,而夏季及秋初(5~9月)则分散到山脚田野、河沟附近路旁觅食活动。当激怒时,躯干肌紧张,蛇前段竖起,发出呼呼声向前攻击,并喷m毒液。冬眠,3月上旬开始出蛰,适应8~38.5℃的气温,20~35℃为最佳温度,其耐热性强,多表现向阳性,系昼行性蛇类,l丰要在白天活动,基本上是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左右,天气闷热时在傍晚出来活动觅食,夜间可以准确地咬击目的物,性凶猛,多在晴天活动。眼镜蛇食性很广,主要捕食蛙、蟾蜍、鼠类、泥鳅、鳝鱼、其他蛇类及小型鸟类等。长江中下游一般从12月上旬开始人洞,大雪至惊蛰为冬眠期。眼镜蛇为卵生繁殖,多于5~6月间交配,6~8月产卵,每次产卵9~18,孵化期约50天,孵化过程中亲蛇常在产卵场所附近活动。在我国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https://4665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