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是种公牛重要的器官,蹄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种公牛生产性能的发挥。
种公牛蹄病包括蹄变形和蹄病。蹄变形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蹄病分为蹄叶炎、趾(指)间皮炎、趾(指)皮炎(毛状疣)和腐蹄病等。
1 病因
1.1 遗传性因素 蹄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蹄病的易感性跟牛的品种有关,研究表明,美国、加拿大黑白花牛蹄病发生相对较少,荷兰黑白花牛蹄病发病最多。有些蹄病,如蹄叶炎、指(趾)间增生及螺旋状变形蹄、指(趾)间增殖物大、两后外侧趾变形等具有遗传性。牛蹄壳的颜色也具有遗传性,牛蹄颜色不同,其坚硬程度也不同,红色的蹄含有红色素,最坚硬,黑色蹄含有黑色素,坚硬度次之,蜡黄色蹄不含色素,坚硬度最弱。
1.2 环境因素 气候、环境对种公牛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引发种公牛蹄病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1.2.1 圈舍地面不平,积存污水。圈舍低洼处易积水,尤其是多雨季节,饮水槽边潮湿时,地面(包括水泥地面)也易软化。当圈舍地面的污水积聚时,有害细菌迅速滋生,其可严重影响种公牛腕关节、后肢关节、蹄部的健康。
1.2.2 地质过硬。水泥地面质地较硬,种公牛长期站立于水泥地,容易使蹄角质过度磨损而造成蹄底严重挫伤。在软地、泥水中站立时,易加速种公牛蹄角质软化,其蹄底伤口易受到细菌感染。种公牛养殖场的地面应软、硬适度。
1.2.3 圈舍粪污清理不及时。圈舍粪污清理不及时极易造成粪、尿堆积,粪、尿中含有氨,氨会造成牛蹄角质软化,使牛蹄抗病力降低。圈养种公牛的蹄部长时间接触粪、尿易诱发蹄病。
1.2.4 圈舍过小。圈舍过小,种公牛长期缺乏必要运动时,可造成牛蹄因缺少打磨与锻炼而变形。
1.3 营养因素 日粮营养水平、质量与种公牛蹄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不均衡的营养会导致蹄病发生。
1.3.1 霉变饲料可诱发蹄病。
1.3.2 饲料中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不足可诱发蹄病。钙、磷不足可引发骨质疏松,导致蹄病发生;VA、VD缺乏会影响钙、磷的吸收及其在骨骼中的沉积,从而导致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改变;VE和Se缺乏可导致细胞的完整性被破坏、免疫力降低而诱发跛行;缺锌会影响蹄角化,引发腐蹄病。
1.3.3 精粗饲料搭配不合理也可诱发蹄病。盲目加大精料用量,导致种公牛粗饲料摄入不足,瘤胃酸度过高,并产生大量组织胺时,可导致腐蹄病发生。
1.4 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种公牛肢蹄病的主要原因。引起牛腐蹄病的病原菌主要有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和坏死杆菌等。种公牛发生酮病后易继发蹄叶炎。
1.5 管理因素 忽视肢蹄保健,发现蹄病时,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等均可诱发、加重种公牛蹄病。
2 预防
2.1 加强选育 育种应注意选择牛的肢蹄性状。研究表明,对牛蹄的背部长度、斜长,蹄踵长及四肢位置同时进行优选效果最佳,同时必须注意色素对蹄质的影响。选育过程中应选用四肢匀称、粗壮的个体。
2.2 加强圈舍管理 保持牛舍和运动场地面干净、干燥及平整,及时清理粪便;圈舍内及运动场地面应无尖锐的硬物,以免伤害蹄底;牛床保持干净、干燥,减少细菌繁殖;牛舍内铺设软性材料,以缓解牛只肢蹄压力,运动场可铺设一定厚度的沙土。
2.3 合理搭配日粮 根据种公牛的生长阶段合理配制日粮,调节饲料能量、蛋白含量及精、粗料比例,保证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的供给及钙、磷比例适当。不随意更换饲料,禁喂霉变饲料。
2.4 疾病治疗与防疫 加强日常管理,及时诊治肢蹄病。治疗种公牛蹄病一般采用手术配合药物的方法。对蹄病特别严重,影响到采精的种公牛要及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