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 牛羊肉产量迅速增加,肉类中的比重不时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国牛羊的存栏量、牛羊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迅速增长。 2001 年全国牛肉产量 549 万吨,人均占有量 4.3 公斤,分别比 1980 年增长 19.4 倍和 18 倍;羊肉产量 293 万吨,人均占有量 2.3 公斤,分别比 1980 年增长 5.6 倍和 3.6 倍。
与此同时,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不时提高。牛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2.2% 提高到 2001 年的 8.7% 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相应从 3.7% 提高到 4.6%
目前我国牛肉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羊肉产量居首位。牛肉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0.5% 提高到 2001 年的 9% 羊肉产量占世界的比重相应从 6% 提高到 24%
2. 肉牛肉羊主要生产区域从牧区转向农区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牛羊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 2001 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五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44% 下降到 13% 羊肉产量所占比重由 49% 下降到 33% 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 9.7% 上升到 47.3% 羊肉产量由占全国的 20% 上升到 33.7% 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 11% 上升到 15.7%
3. 饲养方式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
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羊,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这种饲养方式的优点是生产利息低廉,缺点是对我国原本生态环境较差的草地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羊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和肉羊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只小农户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还在逐步增加。
二)主要问题
1. 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高
目前全国肉牛平均胴体重 133 公斤左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66% 每头存栏肉牛年产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 1/3 甚至还低于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国羊胴体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79% 澳大利亚的 55% 此外,国高档牛羊肉的比重缺乏 5% 高档牛羊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肉羊业的突出弱点。
2. 疫病未得到有效控制
临时以来,由于防疫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检验设备不完善,国肉牛和肉羊饲养业中疫病时伏时起,一些重大疫病未能有效控制,严重影响肉牛和肉羊生产,并成为牛羊肉出口的主要障碍。
3. 屠宰加工环节单薄
屠宰较分散,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 60% 以上的肉牛肉羊由个体户屠宰经营。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分级标准,多数正规的屠宰加工企业没有通过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以致生产的牛羊肉产品与国际通行的质量卫生要求相距甚远。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今后一个时期,国肉牛肉羊业会呈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大。目前我国人均牛羊肉消费量仅有 6 公斤左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今后国内牛羊肉市场应有较大的需求空间。预计到 2005 年,全国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将达到 7.5 公斤,国内市场牛羊肉需求总量将达 990 万吨,与 2001 年相比,有近 150 万吨的发展余地。
二是有生产成本及价格优势。国牛羊肉的生产利息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0% 左右。牛羊肉入口价格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60% 左右。
三是入口潜力大。国的周边国家及地区是牛羊肉的主要进口国和地区。随着我国牛羊肉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不时健全,对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入口潜力巨大。
但是必需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牛羊肉的进口关税将逐步下降,国外品质优良、包装精致的牛羊肉有可能涌入国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必需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改善平安卫生条件,完善销售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生产优质牛羊肉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重点优势区域内实行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主攻品种改良、产品质量分级、产品平安与卫生质量等关键制约环节,力争在几年内建成一批有国内外知名品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牛羊肉产业带,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市场对牛羊肉产品的需求,并逐步替代局部进口产品和增加牛羊肉出口量。
二)发展目标
2007 年,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生产区域的 62 个重点县,牛肉产量将比 2001 年提高 30% 左右,其中优质牛肉的比重由目前不足 5% 提高到 20% 以上,平均胴体重提高 11% 左右。
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肉羊优势区域的 61 个重点县,羊肉产量将比 2001 年提高 38% 其中优质羊肉的比重达到 20% 以上。
优势区内高档牛羊肉生产体系基本建立,涌现出一批牛羊肉知名品牌,基本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牛羊肉的需求,入口量也有所增加。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选择依据
种畜资源优势明显。拥有优良的种群结构,不只牛羊存栏数量多,而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地方良种资源,作为产肉杂交优势利用的基础母畜群体。列入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的基地县,牛的存栏量应在 8 万头以上,羊的存栏量在 20 万只以上,牛羊良种(包括地方良种)覆盖率均在 50% 以上。
气候与饲料资源优势突出。具备牛羊生长适宜的气候条件及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
产业基础良好。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厂。基地县之间集中连片,以便形成规模优势。
二)区域布局
根据上述依据,确定中原和东北 2 个肉牛优势生产区域,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 4 个肉羊优势生产区域。
1 .中原肉牛优势区域
该区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 4 个省的 7 个地市 38 个县市。该区域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分,饲草饲料丰富,适宜发展肉牛生产。国 5 大著名地方良种黄牛,有 4 种(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发源地可以追踪到中原地区。该地区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肉牛生产水平高。 2001 年河南、山东、河北、安徽 4 省牛的存栏量占全国的 26.3% 牛肉产量占全国的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