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繁體

首页 > 旅游 > 旅游资源返回

童子戏的形成,艺术特点和经典剧目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形成
  僮子是民间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发源而来,在南通一带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师。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剧。
  艺术特点
  伴奏简单原始,主要是锣鼓打击乐,唱腔粗犷纯朴,唱词通俗易懂,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展现了中国傩文化的原始风貌。
  经典剧目
  《陈英卖水》、《白马驮尸》、《花子街》、《李兆庭》、《好书记》等。
  通剧队
  民国10年(1921年)老“童子”曾组班在南通八厂街演出“童子戏“,未能在全县推开。建国后,经南通市、县专业文艺工作者甄选出一些“童子戏”脚本并帮助整理加工后,由南通县籍的一些老“童子”组成南通市实验通剧团在市郊和县境西部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禁演。但“童子腔”纯用南通方言演唱,通俗易懂,农民爱听,仍在乡间继续流传。70年代末由一些通剧艺人与通剧爱好者先后组成8个通剧队:英雄乡通剧队(1980年9月成立)、秦灶乡通剧队(1981年1月成立,1991年随乡划入南通市郊区)、四安乡通剧队(1981年2月成立)、平东乡通剧队(1982年6月成立,次年解散)、石南乡通剧队(1982年8月成立)、幸福乡通剧队(1983年2月成立,幸福乡划入南通市之前,通剧队即归唐闸文化馆)、新联乡民艺通剧队(1983年7月成立)、赵甸乡通剧队(1984年1月成立,不久自行解散)。
  南通童子戏,不如现在剧场镜框式舞台戏剧那样的规范,外延比较宽泛,从略具戏剧因素、戏剧美的原始戏剧雏形到成熟的世俗戏曲,不同的演艺形式共存共荣,有汉代百戏杂陈的遗风。
  江苏南通《童子戏》的“竹签穿腮”
  例如:《抬判》,钟馗神乘轿,在五鬼的拥簇之下,穿行于村野阡陌,为取神龙净水的仪仗队列逐除开道。蝙蝠精挡道嬉闹,钟馗神与蝙蝠精在四个小鬼肩扛的神轿上嬉戏翻打,较量七十二回合,降服蝙蝠精,为主家送喜送福。整个过程用杂技类的肢体语言来表述,是百戏。《西游记》中过火焰山的历程,用掌劈红砖,赤脚踩碎玻璃,手捻碗瓷成灰来演绎,是戏法(魔术、气硬功)。《座堂审替》中包公的四个随从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分别戴龙、虎、狗、马四式纸糊套头面具,是脸子戏;包公捉拿归案的罪犯薛金莲是一个纸扎的女子,演的是偶戏。《楚汉相争封土地》中楚霸王的鸟锥宝马用竹骨纸糊,大小如真马,下配轮子可行走,是灯戏。《开门请神》中,童子打扫厅堂场园,迎接天上地下列位神仙,牵马安轿,引座请茶,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线,是不开口的哑剧。《点名过堂》中李侯王,代表神灵接受人间的供品。他与献给神灵的大肥猪以及屠夫、扎库匠等人、畜一一对话,是即时即兴的游戏。另外,光说表不吟唱的《大小丑》、《郑三郎上西天·痴八侯看门》等,是科白剧。《跑铁·古人刀名》中,三五童子,数说历代战将的兵器和战绩,包括南通明代的抗倭英雄曹顶,采用的形式近歌舞戏……
  清末民初,世俗劝善戏剧丰富了童子戏的演出。如:《摇钱记》、《花仙果》、《刘文龙求官记》、《王清明合同记》、《李兆庭写退婚》、《赵五娘吃糠》、《李三娘捱磨》等。
https://46659.com
  • 上一篇: 侗族大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下一篇:彝族火把节的起源,传说和主要活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