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又称禽白细胞增生症)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主要是鸡)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的一群疾病。它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血管瘤、内皮瘤、肾真性瘤、纤维肉瘤和骨化石症等。
1 病原学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的病毒,属反录病毒科甲型反录病毒属的禽C型反录病毒群。分自鸡的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可分为A、B、C、D、E和J六个亚群。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高温,在50℃经8.5分钟失去活性。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传播途径主要经卵由母鸡垂直传播给后代。也可通过鸡与鸡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感染动物为鸡。有的毒株可使鸡、雉、珠鸡、鸭、鸽、鹌鹑、火鸡发病。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传播缓慢,发病持续时间长,一般无发病高峰。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自然病例多见于14周龄以上的鸡。临床见鸡冠苍白、腹部膨大,触诊时常可触摸到肝、法氏囊和肾肿大,羽毛有时有尿酸盐和胆色素玷污的斑。剖检(16周龄以上的鸡)可见结节状、粟粒状或弥漫性灰白色肿瘤,主要见于肝、脾和法氏囊,其他器官如肾、肺、性腺、心、骨髓及肠系膜也可见。结节性肿瘤大小不一,以单个或大量出现。粟粒状肿瘤多见于肝脏,呈均匀分布于肝实质中。肝发生弥散性肿瘤时,呈均匀肿大,且颜色为灰白色,俗称“大肝病”。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病鸡虚弱、消瘦和腹泻,血液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本病分增生型(胚型)和贫血型两种类型。
增生型以血流中成红细胞大量增加为特点。特征病变以肝、脾、肾弥散性肿大,呈樱桃红色或暗红色,且质软易脆。骨髓增生、软化或呈水样,色呈暗红或樱桃红色。
贫血型以血流中成红细胞减少,血液淡红色,以显著贫血为特点。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尤其是脾)萎缩,骨髓色淡呈胶胨样。
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鸡贫血、衰弱、消瘦和腹泻,血液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增加,其中成髓细胞占3/4。骨髓质地坚硬,呈灰红或灰色。实质器官增大而脆,肝脏有灰色弥漫性肿瘤结节。晚期病例,肝、肾、脾出现弥漫性灰色浸润,使器官呈斑驳状或颗粒状外观。
骨髓细胞瘤:特征病变是骨骼上长有暗黄白色、柔软、脆弱或呈干酪状的骨髓细胞瘤,通常发生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和鼻腔软骨处,也见于头骨的扁骨,常见多个肿瘤,一般两侧对称。
血管瘤:见于皮肤或内脏表面,血管腔高度扩大形成“血疱”,通常单个发生。‘‘血疱”破裂可引起病禽严重失血而死。
4 诊断
4.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与鉴定:鸡或鸡胚接种试验、抵抗力诱导因子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
血清学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放射免疫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取患鸡的口腔冲洗物、粪便、血浆、血清、肿瘤、感染母鸡新产蛋的蛋清或正在垂直传播病毒的母鸡产的蛋所孵的10日龄鸡胚做病毒分离。
4.3 鉴别诊断
应与马立克氏病相区别。
5 防治
本病垂直传播,疫苗对防制的意义不大,目前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治本病最有效的措施。